“醴陵”典故知多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9:12
1、“醴陵”两字的意思是什么?
“醴”的基本字义有二:一为甜酒,一为甘泉。古人以酒名地,称这一带为“醴”。加上地貌以丘陵为主,以“醴”合“陵”为号,故称“醴陵”。此乃官方说法。当然,也有解释为“某陵旁出甘泉”而为醴陵的,谁是谁非,诸君自定。
在全国城市里,用“醴”作名的,唯有醴陵。以至《辞源》中对“醴”的解释特设一条释义:指湖南省醴陵市。
2、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
元朝末年,因为战乱频繁和瘟疫横行,醴陵仅留存两三百户。明朝初年,*鼓励移民,江西的三十多个县,湖南的十余个州县,以及安徽、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等省的二十多个县的三万多移民相继来醴陵安家落户。
明朝末年,悲剧再次到来,醴陵人口锐减。于是在清朝推出相同的移民*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余县大规模向醴陵移民。
两次大移民后,醴陵99%的人口为客籍移民后裔,请问: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
3 、渌江书院一直在西山吗?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的,渌江书院的前身在现在的青云山,即醴陵一中内。以前的渌江书院即是当时的县学宫,也就是朱熹、张拭讲学的地方。
在道光年间,知县陈兴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于今天的西山(此处本是西山书院旧址)。
4、宋名臣祠和靖兴寺的由来?
靖兴寺:我们都知道红拂女墓的由来,靖兴寺与她也有点关系。因为靖兴寺是为了纪念她的男*唐开国元勋李靖驻兵于醴陵而建。
宋名臣祠:前寺纪念武事,此祠铭记文人。因为理学大师们在醴陵的文化学术活动,醴陵学子的学习热情与水平都呈现了一个井喷现象。从宋淳宗四年(1244)到开庆元年(1259),醴陵有7人金榜题名。吴猎、皮龙荣、杨大异的《吴氏经解》、《春秋奥旨》、《春秋笺疏》等成为湖湘文化的学术巨著。如果有谁觉得十几年7人不多,可以回去翻翻其他的县志看看。此祠正是为铭记这一文化自豪而建。
5、仙岳山是讲哪位神仙?
在晋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辽东人名叫丁令威,此人本是青阳县令。相传他勤奋好学,立志求道且喜爱仙鹤,辞官后一路逶迤来到醴陵,见这里山川俱佳便定居于此。据载现城区丁家坊便是他后人的聚居地。丁令威于此修道成仙驾鹤*而去,后人在城西山上建观祀奉他。该山称为丁仙山,后来改称仙岳山。
6、“渌江桥”为何又叫“六公桥”?
明成化十八年(1482),醴陵人开始架设经状元洲到南门的浮桥。此后渌江桥桥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桥规制一直未变,所以“六公(孔)桥”的名称沿袭至今。即使是*时期改造成九墩十孔的石拱桥后,醴陵人还是称之为“六公桥”
*七年(1918),渌江木桥多次被毁,醴陵人决定建石桥。这时一个叫陈盛芳的人来了。陈盛芳,字茂兰,原居醴陵市白兔潭五甲村,后迁居浦口河泉,是一位从泥水匠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子。此人为修桥捐款5万银元,且出钱又出力,带领醴陵人民齐心协力将渌江桥修建成功。桥长186米、宽8米、高13米,气势宏伟,巧夺天工。康有为亲笔题“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书渌江桥碑文。1996年,渌江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到底是不是醴陵
关于这个问题,很复杂,就像各地争论所谓的名人故里一样精彩。醴陵、浏阳和上栗各有李畋塑像、李畋殿、李畋博物馆、李畋墓,三方各执一词,言之凿凿。
李畋究竟是哪里人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能够将他老人家的本领发扬光大,谁能够把花炮做大做好做强,做得全国瞩目,做得举世闻名,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如果最后证明李畋故乡属于自己,可是花炮却又比不过人家,那不是反过来扇自己嘴巴,证明自己不争气,没有守好祖宗的遗产!
所以,还是先做好花炮吧,做好了,名利双收,别人承不承认又能怎样呢?桃李不言哪!
8、醴陵为何曾被称为“将军县”
醴陵*以来有上将5人,中将29人,少将194人,是名符其实的“将军县”。据说有此称号的还有安徽合肥与浙江奉化,也有其它提法,但醴陵始终名列其中。安徽有段祺瑞、段芝贵等北洋军政首脑,军阀集团相互提携,自然将军众多。浙江奉化是蒋介石的故乡,将军自然也不会少。而醴陵呢,是因为谁?答案在程潜身上。
程潜,字颂云,人称“颂公”,1882年出生于醴陵官庄乡,是官至陆军一级上将的*元老。曾与陈明仁将军力保湖南和平解放,使湖湘大地免遭战火涂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湖南省*,是世人敬重的“湖南家长”。
程潜早期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曾在广州建立军校并自任校长,黄埔军校设立时,孙中山还曾一度考虑以程潜为校长。程潜的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醴陵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家门,报考军校。左权、蔡申煕、陈明仁、邓文仪、刘咏尧等国共两党的醴陵籍著名将军都是黄埔一期中的骄子。
后来官居**国防部次长的刘咏尧(刘若英的祖父)当时年仅15岁,是年龄最小的黄埔一期生,18岁时成为黄埔军校年龄最小的教官。许多醴陵人在程潜的带动下步入黄埔,成长为将军。在国共合作的前六期黄埔生中,醴陵学子多达229人。他们开枝散叶般的层层引领提携醴籍子弟投身军校或军界,形成了醴陵人在军界将星璀璨的磁场效应。其中大部分的人聚集在程潜麾下,也有一部分投奔*党,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显身手。
9、必须知道的最后一件事
最后一件事,是为了凑齐“十”这个完美的数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用。你可以前面的九件事都不看,但一定要看看这件事,那就是:我们知道了醴陵过去的荣耀,却不知道为了这些荣耀而付出的多少酸甜苦辣、苦恨艰辛。过去的荣耀依然属于现在的我们,但它终究是属于过去。今天的醴陵人要想拥有自己的荣耀,还需靠诸君努力!正所谓“屌丝尚有逆袭日,何况醴陵不差钱。龙游浅水终须度,一朝冲上九重天!”
———————以上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