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0 09:28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主义经济*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5.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要重视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要研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分值5.5)
1.物质资料生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指劳动者,物的因素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其根本作用。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6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P17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21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24
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P26
经济规律的类型:
(1)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分值2)
1.社会再生产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4.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6.衡量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P35
7.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分值8)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态,未来*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征是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条件)
(2)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它的使用价值必须供别人、社会消费,必须通过买卖形式进入消费领域。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时它还指有用物自身。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它是一切物品的共有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1)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成其为商品。(2)二者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买者和卖者来说,二者不可得兼,卖者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买者必须让渡价值而获得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5.劳动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学说是*经济学的枢纽点;商品之所有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
抽象劳动: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价值。(抽象劳动质相同,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任何一种劳动,它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两重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统一:生产者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支付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次不同的劳动,而是统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2)对立: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价值实现之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得到承认,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
6.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一个普通的具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关系: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55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8.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9.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者的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维持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被淘汰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存
10.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1)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价值量不变。(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它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它不仅具有它本身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它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特殊的使用价值)
12.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其中有质变意义的是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因为这时等式右边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劳动量——内在尺度;商品价格——货币量——外在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一定时期内 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流通中 =
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产生通货膨胀,反之为通货紧缩。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它像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 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的作用P63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分值2)
1.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2.资源配置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P68
4,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P69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71
6.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7.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商品流通:W—G—W
资本流通:G—W—G`
直接区别:买与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根本区别:A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价值。
B 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两端价值相同而使用价值不同,后者发生了价值的增值。
C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问答)P86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P87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0 09:28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主义经济*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5.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要重视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要研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分值5.5)
1.物质资料生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指劳动者,物的因素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其根本作用。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6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P17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21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24
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P26
经济规律的类型:
(1)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分值2)
1.社会再生产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4.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6.衡量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P35
7.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分值8)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态,未来*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征是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条件)
(2)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它的使用价值必须供别人、社会消费,必须通过买卖形式进入消费领域。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时它还指有用物自身。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它是一切物品的共有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1)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成其为商品。(2)二者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买者和卖者来说,二者不可得兼,卖者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买者必须让渡价值而获得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5.劳动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学说是*经济学的枢纽点;商品之所有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
抽象劳动: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价值。(抽象劳动质相同,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任何一种劳动,它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两重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统一:生产者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支付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次不同的劳动,而是统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2)对立: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价值实现之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得到承认,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
6.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一个普通的具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关系: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55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8.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9.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者的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维持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被淘汰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存
10.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1)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价值量不变。(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它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它不仅具有它本身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它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特殊的使用价值)
12.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其中有质变意义的是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因为这时等式右边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劳动量——内在尺度;商品价格——货币量——外在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一定时期内 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流通中 =
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产生通货膨胀,反之为通货紧缩。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它像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 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的作用P63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分值2)
1.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2.资源配置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P68
4,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P69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71
6.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7.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商品流通:W—G—W
资本流通:G—W—G`
直接区别:买与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根本区别:A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价值。
B 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两端价值相同而使用价值不同,后者发生了价值的增值。
C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问答)P86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