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06
一、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1971年,在全省平原区首批建立了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井43眼。
1983年,施工专门观测孔43眼,主要监测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为1次/日。
1985年,增加5个民井观测点,监测频率为6次/月。
1989年,增加9个民井观测点,监测频率为6次/月。
1990年,增加52个民井观测点,监测频率为6次/月。
1995年,施工17个专门观测孔,监测频率为6次/月。
1999年,施工1个专门观测孔,监测频率为6次/月。
目前,全省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为168个,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控制面积10.9×104km2,监测项目主要为水位、水温、水质。其中19个为逐日观测,149个为6次/月。有16个水温监测点、36个水质监测点。人工观测点148个,监测工具以测钟和电测水位计为主,20个监测点安装了10套(表4-1)精密自记水位计(M C—1100W)和10套(表4-2)水位水温监测、自动记录混合系统(XY—Ⅱ型),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的变化情况。由于井点分散,全部观测井均委托当地群众监测,院监测中心定期、不定期抽查监测质量并负责水质监测。
表4-1 河南省自动化监测井点情况一览表
续表
表4-2 河南省自动化监测及自动化传输井点情况一览表
二、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河南省设立郑州、开封、安阳、濮阳、鹤壁、焦作、新乡、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南阳、漯河、许昌、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17个地级市和济源1个省辖县级市,经原河南省地质矿产厅批准,除济源市外,其他各市均建有地质环境监测站,分别由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第二水文队、一工院、一勘院、二勘院、地调三队负责管理(包括人、财、物、监测工作计划),业务受环境院指导。各站人员编制2~10人不等,监测经费除郑州站为6万元,其他各站均为5万元,由省地矿局(原省地矿厅)直接划拨到代管单位。各监测站设备及办公条件均很差,交通工具除直属的郑州、商丘有摩托车外,其他均以自行车为主,监测项目以地下水位为主,监测工具为电测水位计,监测手段单一,方法落后;办公条件除队部机关所在地条件稍好外,其他如开封、周口、洛阳、三门峡、安阳、鹤壁、焦作、濮阳、漯河等均无办公地点。
2000年,由于机构改革,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隶属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队归河南省地矿局管理,隶属关系改变,我省原有17个省辖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除直属的郑州、开封、商丘、周口4个站外,其他13个站不再汇交监测资料,影响了我省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005年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和各市国土资源局的配合下,对各市地质环境监测特别是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进行了恢复,并新开展济源地下水监测工作,三门峡、驻马店、濮阳等委托市国土资源局所属的监测站进行,安阳、鹤壁、新乡、洛阳、许昌等委托市国土资源局下属的机构进行,焦作、周口、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等委托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进行。虽然地下水监测工作恢复,但监测机构不健全、管理*不顺。
至2005年,我省已建的18个城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中,以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主,监测项目主要为水位、水质。开展城市监测工作较早的属郑州市,从1971年便开始系统监测地下水,并根据开采层位的增加不断补充和完善,目前监测控制面积为1100km2,覆盖整个郑州市区,监测层位也由当初的浅层、中深层地下水,扩大到深层、超深层地热水。其他17个城市是从1987年以来(济源2005年)逐步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每年进行1~2次水位统调。
2006年对全省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进行了初步优化,新增地下水监测点105个,其中孔隙地下水97个、岩溶地下水8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40个、中深层地下水监测点65个;新增地下水水质监测点65个、水温监测点36个,使各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布设密度基本满足《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征求意见稿)》,布局基本合理。选择合适井点安装了36套(表4-3)水位水温监测、自动记录混合系统(X Y—Ⅱ型),实现城市地下水监测网点的水位、水温实时监控。
表4-3 自化监测仪器安装情况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