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烛之武的随笔!300字!!急!!急急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09: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36
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两个本:一个是随笔本,这是我最难看的一个本,而且有些破,里面写满了文字,字里行间穿插着让我热血沸腾的红色批语,还有同学们用铅笔写的真情留言;另一个还是随笔本,也是我最好看的一个本,深蓝的底色上有几只可爱的胖墩墩的小鸟和圆滚滚的小鱼,里面只写了四页,也没有批语。这两个本是那远去的随笔时代留下的唯一文物。现在人在高三,已经很久没有写随笔了。每当看到桌上的两个本,总会想起曾经的语文老师“烛之武”,和高二那一年的随笔时光。
高二伊始,“烛之武”采取了一项练习写作的新方式,那就是写随笔。我至今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向大家宣布:“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写随笔,大家准备一个随笔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一星期1000字,每周一交上来……”,话音未落,班里炸开了锅:“什么?1000字!太多啦!”“随什么笔,这是什么东西?”咳!也难怪,我们这些应试教育下的祖国花朵只知道议论文,说明文什么的,随笔还是少有耳闻。不过大家无非是像任何老师留任何作业时习惯性地唠叨几句,抱怨几声而已,作业还是要做的。
顺便提一句,语文老师这个外号 “烛之武”的得来,是很有些偶然性的。之所以是“烛之武”而非“蔺相如”“触龙”之类,全在于编语文教材的诸位大人。那是高一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先学古文单元,第一篇是《烛之武退秦师》。老师先来范读一遍课文。他举着书,一边在讲台上极慢地踱步,一边用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读道:“……*围郑,郑既知亡矣……”我们好像真听到烛之武在秦伯面前分析形势晓以利害。课下大家都说,那时语文老师要去了,准也能把秦师给退了。于是“烛之武”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语文老师的外号。
留作业的当天,我回家准备本。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我对老师留的作业也一向有些抵触情绪。“1000字,杀人啊!又不留题目,让我们自己想,大懒人呀 ‘烛之武’!”一边发牢*,一边找本,用哪个呢?对,就用这个最难看的,用别的我还嫌浪费呢。就这样,那个最难看的本成为我的第一个随笔本。
初写随笔,还真是困难。大概是我们早已被应试作文缚住手脚,一下子不知怎么写,大家多是摸不找头脑,仅是凑够1000字应付了事而已。记得开始无非是写些读后感,或类似日记那样记一些身边的事罢了。现在想来,这显然不是“烛之武”让我们写随笔的初衷。老师读我们的早期随笔一定十分失望而且痛苦吧。那时候写的干瘪呆滞的文字和千篇一律的文风与后来形成的鲜活文字相比,实在是太杀伤脑细胞了。
然而“烛之武”对我们是很有信心的。他时常启发我们真正的写作是什么样的,鼓励我们写自己心里的真东西。他曾说:“即便是学了一篇课文,只要心有所感,就可以把它记下来。积极思考, 学着体悟生活,随笔就是这种思考的记录。时间久了,你们的随笔会积累成为自己的财富。”偶尔他发现同学中的随笔有优秀文章,就会在上课前,很高兴地,用他那惯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向同学们做“广告”说:“××同学写的《×××》很是不错,大家有时间可以借来看一下 。”然后会挑几个句子给同学们读。之后似乎有好多话想说,无奈铃声响起,只得上课了。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中,在同学们的切磋中,班上的写作渐渐走出了万马齐喑单调呆板的初期阶段。随着大家对随笔的理解逐步深入,随笔时代进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时期。各种各样的文章层出不穷,小说散文等常见文体不说,还有话剧、诗歌、半文言、长篇科幻连载、笑话、 仿写,甚至连游戏攻略都上了。笔调大多鲜活而充满个性。大家思想的火花和灵动的才情使随笔本成了百花园。 “烛之武”的“广告”做得频繁起来。几乎每次上课前,他都笑眯眯地从书中抽出一张卡片,举着,一边在讲台上极慢地踱步,一边依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很高兴地说:“再来推荐几篇随笔,一个是……..”,直到铃响才无奈地罢休。
他推荐的随笔也不拘泥于文笔好的,许多有创意的作品他也积极推荐。一次我们班的“大头”同学校服丢了,便仿着祥林嫂诉苦的那段经典自白写了个“寻校服启事”。老师让他给我们读。“我真傻,真的。”祥林嫂的口头禅一出口,全班都笑翻了。我想我再也忘不了《祝福》中的这段话了。还有一个同学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爱情小说,老师竟读得津津有味,而且对我们说:“这篇小说情节和文笔都不错,还在高二就写出此等作品着实不简单”。
老师批随笔似乎也不是头痛的事了。我曾亲眼看到过老师坐在办公室前厅的茶几旁,捧着一摞随笔,翘着二郎腿,左手指缝里夹支香烟,右手握着红笔,像看小说一样,津津有味地翻着,不时露出微笑。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烛之武”批随笔一直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他会用红色下划线标记出他觉得出彩的句子,或在字里行间里写几句他当时的想法,然后在文章的结尾,用较多的话来个总述。他写批语从来不像有些语文老师那样从写作技巧上加以指点。而是也像写随笔一样写下一段他的想法,完全是对文章内容说的。比如他在我的一篇《关于词的欣赏》一文后写到“这样的感触,我不仅以前有,现在仍然有,一本宋词三百首,我能读透的也不多呀!”又比如在《浅谈我所理解的漫画》一文后附有“以我看小人书的心情来理解你们对漫画的感情大概还是可以的吧!”。其实,正是这些真实平易的话才是我觉得批语让我热血沸腾的原因。
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写随笔了,1000字这个底线早已被大家忘记了。写得高兴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要不就来个连载。同学们之间交流随笔,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余活动。有时看到妙处,用铅笔在文章旁写下自己的感想,甚至画个漫画来表达一下心情。自己的随笔本有时从同学手中转一圈回来,会赚到好多这样的铅笔随笔,常能看到大家说到我心坎里的话,心里暖洋洋的。不仅同学之间用这种方式交流,就是和“烛之武”之间也是这样的。我们常常在老师的批语下写下自己的想法,老师下次常会有“跟贴”。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如同BBS上的大讨论一样。现在想来,正是通过随笔及同学和老师的“帖子”,我才了解到同学们心灵深处的思想,更体会到老师的睿智和才气。
随着同学们随笔数量的直线飙升,看随笔成了老师一项很繁重的任务。他怕批改的时间长,不能及时发下来,便改了收随笔的方式:课代表按顺序每天收五个人的,大家轮着交。这样两三天便能发下来,每人平均两个星期轮一次。我想老师工作一定是很忙的,他是怎样挤时间读那成堆的随笔,又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得而知。但他一直是认认真真对待每一篇文章,连错别字都一个不放过。
大家喜欢随笔的心情还会通过另一种形式表达。有些心细的女生用彩笔把自己的本画得漂漂亮亮的。再看自己的,真是相形见绌。自己有些懊悔,当初怎么怄气用了这么一个难看的本。等换本时,一定用个漂亮的。于是自己更努力写了,好让这个本早日装满我的文字,再换第二个漂亮的“筐”来装。我总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像秋天收苹果的农民,摘下自己思想之树上的果子,美滋滋地放到随笔本这个“筐”里。
高二一年,写随笔渐渐成了我的习惯。随笔本里的“果子”日渐堆积起来,每次翻起来总有种很充实的感觉。这里有为CLAMP的漫画《圣传》写的组诗《灭天之破》,有连载奇幻小说《飞翔的传说》,还有在摇滚歌手Kurt Con逝世九周年祭日写的纪念文字。这些东西都是我压根没想过会写出来成为作业的。因为我从来不曾知道,这些东西竟也是可以写到作文里的。重要的是,我发现它们才是我真正想写的东西。而且,从中我切实体会到了一种创作和直抒胸臆的快感。以前当我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挖空心思使文章有些“文采”好取悦判卷老师时,我一点也不知道,原来写作,遵从自己内心的写作是这么一件愉快的事。
转眼高二走到了末尾,高三气势汹汹地*来。就在同学们纷纷议论高三还会不会写随笔时,横空杀出了个“非典”。在那段寂寞无聊的“非典”假期,是随笔让生活多了一些乐趣。那时自己整天坐在桌前,畅快淋漓地写。写“非典”时期的种种见闻,写对同学和学校的淡淡思念,写或晴或雨的心情,写一切我想写的东西。虽然足不出户,可是在文字中游荡的我是那么自由。
这期间,我的旧“筐”终于装满了。我像丰收的农民一样乐呵呵地翻看我那难看的旧随笔本,再读读自己的文字,老师的批语和同学们的真情留言。想起我们的“烛之武”踱着步子乐呵呵推荐随笔的样子,想起每听完一篇优秀文章全班响起掌声的场面,心中涌起一阵美妙的感动。从回忆中出来,我从书柜中拿出我最喜欢的一个本,在扉页工整地写下我的名字,然后开始继续往里装我的文字。隐隐地,有些期盼,期待丰收这第二“筐”的那一天。暗想,下次交作业就要交两个本了,而且攒了这么多,一定够“烛之武”累了。
可是,我再也没有把随笔本交给“烛之武”,尽管开学第一天就轮到我交了。因为,高二末在混乱中草草结束,而高三我们换了老师。
就这样,将随笔留在高二,自己走进了高三。虽然随笔本一直放在书桌上,伸手可及,可是繁忙的我,这么久了,竟没往里装一点东西。作文是常写,但都是工整誊抄在稿纸上的被*出来应对高考的作文。当面对老师留下的古怪题目发呆时,我总是不禁又想起远去的随笔时代和“烛之武”,一阵落寞和伤感涌上心头。
然而,我一直将这两个随笔本放在书桌上,但愿自己会侥幸找到一点空闲可以再往里写点什么。偶尔会拿起它们翻一翻,那里有“烛之武”带我们走过的高二,走过的随笔时代的印记。重温那上面的字迹,回忆总是涌出,让我久久的回不过神来,有时泪水竟不觉流下。
我想,我应该深深感谢“烛之武”。是他开辟的随笔时代让我明白了写作的真正意义,让我从“独抒灵性”的写作中找到从未有过的乐趣。重要的是,我由此知道了怎样思考生活。
我想,等高考结束了,我会把第二个“筐”装满。而且我不会让随笔时代永远留在高二,随笔时代的延续就是随笔人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37
本文讲述晋和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穆公,烛之武陈述利弊,使秦退师,解郑之困.
烛之武陈述了四点利害关系:一、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秦难以把郑纳为国土,灭郑只是给晋增加了土地,秦无利可图.二、留郑,可以为来往于秦的使节提供馆舍资粮.有利于秦.三、晋慧公依靠秦力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两城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晋无信用可言.四、晋向东拓展领土后,就会向西拓展,必然侵秦.
*欲共占郑的领土而结盟,秦又因无利可图而"与郑人盟",退师.这与<<三国>>中西蜀、东吴、魏国三者关系颇似.魏来攻,西蜀、东吴无单独抵抗之力,因为共同利益而结盟抗魏.魏退,西蜀、东吴便又互相攻城掠地.难道说是,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全是利益使然?之所以成为敌人,是因为损害了对方利益;成为朋友,是因为双方有共同利益,或是无利益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岂不是很可怕?!阿弥陀佛,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此结论不是真的!
求一篇烛之武的随笔!300字!!急!!急急急!
烛之武陈述了四点利害关系:一、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秦难以把郑纳为国土,灭郑只是给晋增加了土地,秦无利可图.二、留郑,可以为来往于秦的使节提供馆舍资粮.有利于秦.三、晋慧公依靠秦力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两城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晋无信用可言.四、晋向东拓展领土后,就会...
随笔 烛之武
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
求一篇烛之武的评价 200字 原创!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
求一篇烛之武的随笔!300字!!急!!急急急!
每当看到桌上的两个本,总会想起曾经的语文老师“烛之武”,和高二那一年的随笔时光。高二伊始,“烛之武”采取了一项练习写作的新方式,那就是写随笔。我至今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向大家宣布:“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写随笔,大家准备一个随笔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限制。一星期1000...
求一篇评价烛之武的作文,500字
在秦晋围郑的紧张时刻,是您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负众望,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郑国。您是凤毛麟角,让多少人记住了您遗留青史的名字-烛之武!当秦晋围郑。兵临城下之时。您,一个默默无闻的“弼马温”,被佚之狐推荐给郑伯,当郑伯来请求您的帮助之时,您的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以“烛之武退秦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随笔?
郑国的子民们知道吗?你为人稳重,可是你性格不 够率直,你临危能泰然处之,可是你却不懂得规划你的一生。若无 这样的历史机遇,你就只能默默无闻于世。烛之武啊,穿越数千年的风烟,我望着你从历史的那端向我走 来,又走过,留给我鬓发苍苍,容颜老去的背影,留给我对于人生 的无限遐思……
读烛之武退秦师随笔600字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求一篇写【烛之武人物特点】方面的作文 800字 不要粘贴的!! 支持原创...
烛之武:1.志士 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2.勇士 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3.辩士 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只供参考哦! 分分~>< ...
求一篇关于晋文公在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评论,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晋文公知道这是一个...
急求一篇议论文!!!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
千里马常在而伯乐难求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士难”ο在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晋两军要围攻郑国,两国国力雄厚,兵将强锐,且强强联手,大有一破郑国之势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贤臣佚之狐规劝郑王使烛之武到秦国做说客,化解这场危机ο在这时候成了惊弓之鸟的郑王,也只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