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6
这一桩事情是我们现实社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生活在世间,如何化解怨仇?确确实实在这个一世当中,要把这一桩事情当作我们来到世间第一桩事。无量劫来,我们有意无意的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怨结,所以这一生当中,招来许许多多的不如意,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我们真正明白事实的原委,就绝对不会怨天尤人,而真正肯定这是自作自受。早年,我第一次在香港讲经(一九七七年),曾经在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讲过两个月《楞严经》。老和尚这个讲堂上有一副对联,我的印象非常深,那是给人警觉。上联写着“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些话佛说的,真是这样子的。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就是不跟任何人结怨仇。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人,宁可吃亏上当,也不能跟人结怨。为什么?怨仇结了之后,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苦不堪言。眼前吃一点小亏算什么?一切做还债想。这都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决定不计较,我们的帐到此地就结了,来生后世再见面,好朋友。如果是我欠他的,就算还他了;如果我不是欠他的,我也不跟他结怨仇,来生他要还我。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何必计较眼前的得失?眼前的得失不是真正的得失,真正的得失是来生后世。所以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个话有大学问在!在家庭里头,夫妇之间、父子之间,你要明白这些道理,这个关系是最深、最密切的到一家人来了。既然来了,如果是报恩的,我们的恩情愈结愈厚,父母爱护子女,为子女做良好的榜样,那是真爱护;如果他是报怨来的,你对他恩义有加,那个怨能够化解。所以我们肯定人性本善,那个怨恨是一时的误会,一时的错误,造成怨恨。我们希望把这个怨恨化解掉,不要在这一生当中又造成不幸,冤冤相报绝对不是好事情。果然是冤冤相报,愈报愈严重,为什么?累积的怨仇,那还得了!彼此双方都痛苦,双方都堕落,聪明人不会干这个傻事,一定要觉悟。除这个之外,还有两种关系,讨债、还债。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仔细观察这四种缘,报怨的、讨债的很多,报恩、还债的不多。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就晓得这个世间人过去生中欠人的太多了,所以讨债的人太多;做事情昧着良心,对不起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所以冤亲债主很多。你没有以恩惠对人,哪里来的报恩的?都是报怨,都是讨债的,你说麻烦不麻烦?报怨、讨债到你家里来了,变成你一家人。我们常常有听说儿女杀父母的,这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杀父母的这个动机,缘;真正的因,前生的怨恨。过去生中造的业那是因,这一生当中,或者几句话,什么事情听得不顺耳的时候,动了杀机,缘。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化解之道,最有效果的无过于教育。每个人都要重视,因为你有家庭,家庭里面有父子、有兄弟、有亲戚、有朋友,教育人从自己本身做起。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要帮助你这一家人觉悟。觉悟之后,你们全家人都能够断恶修善,都能够修福积德,这家庭兴旺。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的,袁了凡先生接受了云谷禅师的教诲,他自己做,感化他一家人,太太帮助行善,以后儿子生下来也不例外。一家都行善,果报殊胜,真的把命运改过来了。读书、学佛,你要问到底有什么好处?改造命运。这个好处,现在社会大众能听得进去。学佛有什么好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这样说法,儒也这个说法,真的不是假的。也许有人问,你既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为什么不求富贵?肯定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富贵能不能求得到?轻而易举。为什么不求?有比世间富贵更乐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舍弃了富贵,他在这个世间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快乐、更美满的希求,他得到了。绝对不是迷醉在世间富贵的那些人所能够见得到的,人各有志。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纵然遇到深仇大恨的怨怼,这时候怎么办?就像佛经里面举的例子,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要杀他,忍辱仙人接受,一丝毫怨恨都没有。从这个地方看他忍辱的功夫到家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你看看被杀的,不但不恨他还感激他,好像他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学生,他来考我,考我忍辱的功夫,考我持戒的功夫。这个考试,这两门功课都*通过。菩萨发愿:将来我成佛我报你的恩,第一个来度你。那个时候的忍辱仙人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歌利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个得度的桥陈如尊者。你看在那个时候冤家对头,化解了,这个时候再到这个世间来变成非常亲密的师徒、师生关系了,这才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化解怨仇的模式。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特别对逆境恶缘要有高度的智慧,要忍耐。忍到什么程度?绝对不起一念嗔恚心,绝对不起一念报复心,利益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