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及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4:3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47
1、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2009-12-20 16:29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http://dzb.sg.com.cn/tradingup/wh/304888.shtml
佛陀也许是*之外在世间造像最为丰富的人物了。两千多年以来,在亚洲的许多国家,有无数的人在为佛陀制作圣像。有一些佛像对过去的人来讲是神圣的,但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却变成了全球各大拍卖行的宠儿。
北京匡时今春推出佛像专场。从起拍的第一件拍品1001号拍品至1080号拍品之间,共80件佛像拍品竟无一流拍,全部成交。一件是明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最终以1485万元成交。另一件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以2750万元成交。
佛像市场的火爆在近几年得到体现: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拍出了1.2359亿港元的天价。
多篇论述佛教造像的文章都说:在佛教创始时期,佛祖释迦牟尼不主张造像,也没有佛像。到释迦牟尼逝后的四五百年内一直没有佛教造像,信徒们用佛祖的脚印等来表示佛祖的圣迹。正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德国学者赫尔穆特所著《佛像解说》说:“如果没有造像的话,人们也许早就把佛教的教义忘掉了。”这位学者不相信宗教的传说和记载,而从考古的实际出发,认为佛陀去世500年后,才有人第一次为他造像。但在此之前,供信徒膜拜的象征性的物像不是没有,如莲花瓶、菩提树下的宝座就是。
还有,在日本一间佛寺里有一双挂在墙上的巨大的草鞋,也属于这类象征性的物像——象征佛陀不畏艰辛,踏遍大地,拯救众生。再后来,便出现了直接表现佛陀的种种佛像。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发布时间:2008-8-20
明永乐 鎏金铜弥勒菩萨立像(背面)成交价RMB 3153840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菩提本无树
传说有关以绘画的形式所制造的佛像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印度有两个国王,尽管他们住得很远,从未见过面,但他们俩是好朋友,并且习惯于互赠礼物。一次,国王送给他的朋友一件珍贵的鱼鳞甲上衣。得了上衣的那位国王为没有相当的礼物送给他的朋友而感到悲哀。这时,他的一位使臣对国王说,“毫无疑问世间最为珍贵的宝物应当是佛陀了。陛下可以让人在布上画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作为礼物寄给您的朋友。”
国王因此去拜谒佛陀以祈求佛陀的许可,佛陀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国王便提名一些艺术家来制作佛陀像。但当这些艺术家见到佛陀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以致再也没有能力把佛陀那庄严崇高的神态表现出来。于是豁达大度的佛陀便坐到了一座小池塘边,这样艺术家们便能依照水中的倒影给他画像了。
有关佛陀造像的另一个起源是:佛陀在传教的时候,一位女仆被主人派遣去取项链。她为此感到难受,因为她有一小段时间不能听佛陀的教义了。当她走在取项链的路上时,不幸被一头牛撞死了,由于她对佛陀的崇敬和她做的种种的善行,她又重新再世投胎成为一位国王的女儿。她向佛陀捎信,希望获得一张佛陀的像。
佛陀让自己的光芒映照在一块布上,画师们便清楚地绘出了他身体的形状。大约从这时候起,把佛陀画在布上的方法便越传越广。
佛像从西来
从历史记载来看,佛像的出现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雕塑技艺的传入有密切关系。
在古印度曾有位光照千古的人物——阿育王,历史上他用非凡的武力灭掉了印度半岛几十个国家,建立起强大的孔雀王朝,由于杀伐,纷争太多,世人称他“魔鬼阿育”。后来他幡然醒悟,痛悔不已,转向大力宣扬佛教,治理人心,成为悉达多·乔达摩之后又一佛教领袖。他派遣了许多传教师向世界各地传播佛法,还派遣一些僧侣去了古希腊这个当时有“雕塑王国”之称的国家。
古希腊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深深影响着古印度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他们认为仅仅以“空白”、“法座”、“莲花”等来代表佛像显得太不够了!他们吸取了希腊人对*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以往的传统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来表现佛陀的容貌和身体。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发布时间:2008-8-20
清乾隆 弥勒佛 成交价 RMB3360000 北京瀚海 2007年秋拍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现。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为目标。他们认为:“佛陀的肉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却依然与世长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在修行时设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观想,忆念佛的伟大庄严,那么佛的法身就会永远与你同在。”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大乘佛教经典,经中都极力赞颂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等。
受大乘佛教影响,艺术家们意识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会产生和积累很多功德,是最好的修行。在佛像前,观想佛的庄严以及佛教教义的深奥玄妙、进而进入禅思的境界,能有利于自己的宗教修习实践。于是当大乘佛教兴起后,一个建造和制作佛像的热潮也跟着出现。这时大乘佛教徒们开始大量制作佛经里所讲到的各种各样的佛、菩萨像,因此各种佛像就很快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开来。
中土佛像源流
大约在两汉时期,佛像艺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最早出现的佛像艺术是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西域)。起初绘画的风格比较粗糙,以粗放的线条为主,用大笔平涂法,色彩单调,以红、绿、蓝为主,经过岁月的侵蚀,红色已逐渐转为今天所见的黑色与棕色。早期整个画风明显带有印度的绘画特点,画面的题材大多是佛成道、游化乞食等故事。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取得了飞跃发展。这时期佛像的形象,大多面目清瘦,大髻宽衣,神采飘逸。北魏时期,由于*的大力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很快。这时的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佛像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闻名于世的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就在这时期开凿而成。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发布时间:2008-8-20
明永乐 铜镏金龙王菩萨 成交价 RMB6048000北京瀚海 2007年春拍
戴逵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据说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让人看了无比亲切。
隋唐时期,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又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佛教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隋唐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形象:面庞圆润丰满,端庄妙丽;头戴各种宝冠,身披璎珞,臂钏,衣质轻薄华丽紧贴身上,更显肌肤丰腴和体态婀娜。
印度的密宗传入中国后,密教的经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与观世音菩萨相联系,还规定了在持诵这些密咒时相应的仪式,以及需要礼拜供奉的、特定的观音菩萨的形象,由此而产生了所谓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在我国流传最广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大悲咒》。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可说是家喻户晓。所谓“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佛”。《法华经》中的《普门品》记载:观世音菩萨能变化三十二身,随缘示现,以大悲愿行倒驾慈航,辅弼阿弥陀佛,寻声救苦,但闻其名,获无量福,因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之称赞。
教生像 像生法
由此可见,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从普渡众生的目的出发,佛教的教育方式由个人单纯的读经、静修向教化众生发展,采取诸多的艺术化教育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佛像。佛教发展成为“以像设教”的大乘佛教。所以,有人称佛教为“像教”。
著名的净空法师在讲述《佛法与人生》时说: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的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建筑很注重艺术的教学,佛家叫“表法”。譬如塑造佛像,佛像很多,菩萨像也很多,这不是多神教,它是用一个人像,塑造得非常完美,叫你看了生欢喜心。他代表一个意义,让你见到那个像,就想到你学习的科目。每一科目用一个像来作代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有三部经,这三部经传讲大慈大悲。简言之,佛教造像是大乘佛教为普渡众生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佛教造像的实质就是佛教进行教育的教学工具。佛教用造像这种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不仅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就是那些批评佛教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也学习佛教的教法,制造造像来进行宗教教育了。
第1页/共7页 [1] [2] [3] [4] [5] [6] [7] >>
相关文章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二)2009-12-20 16:31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http://dzb.sg.com.cn/tradingup/wh/304888_5.shtml
明永乐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成交价 RMB 720528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佛像有价
佛像价格近三年的涨幅,与国内佛像拍卖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2006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13件拍品成交12件,总成交额达到3.43亿元人民币。于是内地的匡时、瀚海两家拍卖行迅速响应,在同年秋拍纷纷推出佛像拍卖专场,成交情况也都非常不错。
随着2006年底秋拍佛像市场在内地的加速预热,2007年春季佛像市场继续升温,据统计,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国际、北京嘉信、崇源国际、天津文物、中国嘉德、十竹斋多达7家拍卖公司在春季都推出佛像拍卖。其中匡时国际的“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上拍195件,成交率87%,总成交额突破了1亿元大关,达到1.07亿元人民币。该专场中一件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更是以2750万元高价成交,明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以1485万元成交。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佛像市场有过热趋势,而且还提醒刚入此行的藏家一定要保持理智。但无论如何,佛像目前还是市场的宠儿,原因在于它和别的艺术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雕塑艺术,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不仅是一件好的工艺品,还有宗教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一千多年以来,中国人把心地善良、但行善事看作生活理想,现实难得尽如人意,于是有向往,有遗憾,甚至有痛苦,而佛像作为一种依托在凝视与祈愿中给以慰籍和补偿。正如谢灵运诗曰:“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发布时间:2008-8-20
明永乐 鎏金铜胜乐轮回金刚像(背面) 成交价 RMB 1291728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方式
1. 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明永乐 鎏金铜弥勒菩萨立像(局部)成交价RMB 3153840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2. 其次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
明宣德 鎏金铜钢舞菩萨立像(一对) 成交价 RMB 5153040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来源:优品 发布时间:2008-8-20
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成交价RMB 11893200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3 .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明永乐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背面) 成交价 RMB 720528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4. 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
明永乐 鎏金铜金刚杵 估价 RMB 3060000~4080000 苏富比 2006年10月
编辑&文/彭治国 图片提供/香港苏富比 北京瀚海
第7页/共7页 << [1] [2] [3] [4] [5] [6] [7]
相关文章
·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http://hi.baidu.com/%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8bb4e5923f0a0d59d820498.html
2、中国佛教音乐漫谈http://hi.baidu.com/%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b0e6efadd8d94284e4aeafa.html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
初唐善导传净土法门,但专心念佛,曾著《法事赞》、《往生赞》、《般若赞》等歌赞三卷。中唐法照,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影响甚远,流传至今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晚唐少康,则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赞宁《高僧传》中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用当时、当地老百姓所熟悉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中国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宫廷,来自*佛国的音乐,成了当时上层人士的“流行音乐”。在隋七部乐、九部乐及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大量佛曲。佛教音乐与燕乐大曲中龟兹乐、天竺乐的关系,尤为密切。在《隋书·音乐志》中《羯鼓录》、《唐会要》、陈《乐书》中,均载有大量唐代佛曲名。由梁乐演化而成的“法曲”,经隋至唐,成为宫廷音乐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刻石太常,改诸佛曲调名为有道教意味的汉名,如《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等。此举虽是唐玄宗抑佛扬道的一个*行动,但也从反面说明唐宫廷音乐中佛教音乐的地位已严重威胁了“正统”音乐的地位。唐懿宗时,佛诞之日,“于宫中结彩为寺”,宫廷音乐家李可及“尝教数百人作四方菩萨蛮队”,“作菩萨蛮舞,如佛诞生”,整个宫廷,似乎都变成了节日的寺庙。
在民间,佛教音乐也成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姚合“仍闻开讲日,湖上少渔船”;“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以及韩愈“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佛教俗讲僧人们对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他们不但在岁时节日举行俗讲,并由寺院发起组织社邑,定期斋会念经,且有化俗法师不殚劳苦,*村落,以最通俗的形式劝善化恶。甚至约集庙会,赏花唱戏,使唐代的众多寺院,实际上成了社会的主要娱乐场所。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小者在青龙(寺)。其次荐福(寺)、永寿(寺)。尼讲盛有保唐(寺),名德聚于安国(寺),士大夫之家入道尽在咸宜(寺)。”艺僧们高超的音乐技艺,不但征服了众多善男信女的心,甚至使当时第一流的宫廷音乐家也为之倾倒。据说贞观年间长安庄严寺的艺僧段善本,曾使“宫中第一手”的琵琶大师康昆仑拜而称弟。长庆中,俗讲僧文溆则不但使“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且令宫廷音乐家黄米饭折服,“依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而撰成名曲《文溆子》。敦煌所传大量俗讲底本“变文”和“曲子辞”,以及琵琶曲谱等文物,皆为唐时佛乐繁盛的有力佐证。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并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说唱音乐及器乐演奏的发展。从现存宋词和元曲的词、曲牌中,均可见到佛教影响的深刻遗痕,如词牌《菩萨蛮》、曲牌《双调五供养》等,甚至在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乐中,也出现了《普庵咒》这样的曲目。吴曾《能改斋漫录》说:“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号唐赞。而南方释子作《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从中可窥见宋代佛教徒吸收民间音乐甚至道教音乐以丰富自身的情景,继唐代俗讲而起的宝卷,在宋时盛极一时并一直绵延到明清,影响了近世多种戏曲及曲艺音乐。如《金瓶梅》七十四回“吴月娘听宣王氏卷”中便记载了比丘尼在市民家中宣讲宝卷的详情,其所唱除偈、诵、讲之外,还有《一封书》、《楚江秋》、《山坡羊》、《皂罗袍》等时曲,可视为明代佛曲深入民间,成为市民音乐生活重要内容的生动例证。元代,曾一度失传的“瑜伽施食焰口”随密宗的复兴而再度流传,经后世的增益演变而逐渐形成今世尚存的一套融赞、偈、咒、器乐、手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带有一定情节性的佛乐套曲。
明清之际,佛曲愈发通俗化并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8)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通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之南北曲,如《感天人》之曲即《小梁州》,《成就意》之曲即《好事近》等。只惜此书有词无谱,且未能流传。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与唐宋时相比,从整体上看是日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衰微的同时,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却日趋繁荣。因此,佛教音乐衰微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http://hi.baidu.com/%B3%BE%B7%B2%D2%BB%C3%CE/blog/item/9b0e6efadd8d94284e4aeafa.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47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48
有云南石窟、虎门石窟的雕刻的佛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48
1、佛教的影响: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
2、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佛塔、石窟、寺庙、佛像等;
3、佛教艺术的特征:宗教性、程式化、民族性和象征性四个基本特征;
这个问题在知道回答也是只能简述;
以上纯为末学本人观点,仅作参考,如有兴趣的师兄可以添加末学好友,共同探讨。
末学处有若干佛卡(开光护身符\唐卡\佛像)免费结缘有情众生,如有需要,敬请浏览末学空间或百度搜索查看详情!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泷湶寺佛卡流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