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9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孝陵的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10万棵,养鹿上千只。明孝陵有红墙周长22.5千米,布局宏伟,规制严谨。
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气势非凡。陵园的第一个入口是下马坊。下马坊是一座两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下马”6个楷书体的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元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下马坊的东边36米处是神烈山碑,是在1531年改称钟山为神烈山时而建立的,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原来的碑亭后来不存在了,只剩下四角石柱础。
神烈山碑向东17米处是一通卧碑,称为“禁约碑”,是在1641年建立的,碑文上刻着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琉璃瓦重檐式建筑,后来只剩下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座券门洞,中门较高,有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1413年,为朱元璋撰述的神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颂德碑全称是“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是由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建的。
神功圣德碑亭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后来只剩下方形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因此又称“四方城”。亭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通,碑高8.78米,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碑文由朱棣亲手撰写。详细描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明孝陵的神道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的神道。
这条弯曲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都安放了石像生。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两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麟、龟、龙、凤的“四灵”的之一,也是四灵之首。麒麟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我国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这段神道后来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两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
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明孝陵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两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是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就到了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后来剩下3孔。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座门洞,三大二小,中间3座为拱形门洞,两边两座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琉璃瓦。
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后来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5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写着“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座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通碑刻。根据史*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后来清朝时,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来碑殿,并竖立了5通高大的石碑。
正中有一通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这个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石碑上有后来的清朝皇帝康熙写的“治隆唐宋”4个鎏金大字。“治隆唐宋”的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方略甚至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皇帝在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的颂扬词。
碑殿之后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也就是享殿。孝陵殿后来还存有3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殿中供奉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神位。享殿后面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的北面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
隧道共有54级台阶,台阶的尽头是用13层条石砌筑的宝顶南墙。南墙正中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是后人所制的。方城左右两侧有步道,可以通往明楼。
明楼在方城之上,原为重檐黄瓦大屋顶建筑,屋顶后来被毁,仅存四壁砖墙,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扇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扇拱门。方城明楼以北为真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方城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桥”,它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从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我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还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
明孝陵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