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15 15:08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1:04
社会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学习同时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常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且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促进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包括:学校、人民团体、家庭、青少年中心、教堂等社交场合。协助社教化的媒体包括:杂志、电影、电视等。因为它们传播著一些大众的文化价值。
扩展资料
过度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属于以现今社会学普遍以与人群进行积极接触行为为正面价值的反思。过度社会化认为人太积极为社会服务或认同社会意见,名义上虽然是为合群,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为掌控社会的当权者而活却不自知。
因而造成自我意识的丧失成为他人的傀儡(如威权国家之人民,或听信媒体或网络言论,却不知道该言论是被行销公司或有心人所策排的读者网民)。过度社会化的最大特征是过于服从权威、组织,或仰慕成功人士,并易流于人云亦云。
此种人云亦云有时也会以引经据典或追随流行的形态呈现。而此种人格由于仰慕成功人士,并希望在社会群体中成为领导者之关系,往往会名利心强烈,因此常会在组织内组成小团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2:22
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补充解释:
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
shehuihua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自出生后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据美国L.P.利普塞特在产科医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婴孩在出生后3~4天就能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例如吸吮反射。这是新生婴孩初次接触社会因素形成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①主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②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①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②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③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 3个因素: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例如狼孩的事例,就说明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化。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社会化的诸方面 个体社会化过程表现在许多方面。
*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制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关于*社会化问题在各国社会心理学领域仅有少量的研究。美国R.赫斯1969年作了一项关于儿童*观念发展的研究。他提出很多*问题让各个年级的儿童回答,发现很多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把美国*与美国总统混为一谈,3年级以上的儿童才能区别担任*职务的个人和*机构。这说明个体*化是发展的,并且与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关。
民族社会化 指热爱和忠于所属民族的优良传统、风尚、风俗,但这并不是盲目排外或把自己所属民族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中华民族的民族社会化水平是很高的,即使是长期侨居在国外的华人,仍然保持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法律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不同。据美国J.L.塔普等人(1974、1976)对丹麦、希腊、意大利、印度、日本、美国等6个国家的4、6和8三个年级5000名学生所进行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法律推理有3种水平:①习俗前水平:特点是因害怕惩罚而遵守法律,不明白必须遵守法律的道理。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水平。②习俗水平:特点是以社会需要有控制管理才能使这个社会有秩序和存在下去这种习俗的认识,去理解为什么要制定法律。这是一种中等水平。③后习俗水平:特点是能通过抽象的法律概念来证明法律存在的合理性,懂得为什么要遵守法律的道理。塔普等人的研究对象后来从4、6和 8年级学生扩大到*和学前期幼儿。根据研究的结果认为,这6 个国家的儿童和*,绝大多数只达到中等水平,能达到后习俗水平者为数极少。中国*从1985年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这一措施有助于公民的法律社会化进程。
道德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道德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美国L.科尔伯格1966~1976年用他设计的9种“两难困境”进行的研究表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阶段性(见道德发展阶段论)。
性别角色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心理上的男女差别是社会造成的。美国R.罗森克兰茨等人1968年做了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大学生)举出所有的描述普通男人和普通女人的形容词。其结果反映出在美国大学生中存在很深的男优于女的性别角色成见(见表[性别角色社会化调查])。
职业社会化 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
性的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符合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性的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性的解剖生理知识、性的心理卫生知识、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计划生育、性道德、性犯罪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一般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对某些人来说还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青年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有许多不同于儿童社会化的特点:①来自*对社会化控制的范围和强度显著缩小和降低;②外在强化的方式(父母或*的奖赏与惩罚)转化为逐渐由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调节;③对*行为的模仿和对榜样的选择,有更大的主动性;④社会化的媒介更广(儿童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父母,青年社会化的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大)。继续社会化,指个体经历儿童社会化和青年社会化后,社会化还不完全,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面前,还须不间断地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从青年期至生命的终结。再社会化是指个人原来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不协调,甚至发生了冲突,必须断然改变,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完全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如犯过或犯罪的青少年,原先形成了错误的社会化,必须经过再社会化加以改正。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在于:①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错误的社会化,形成新的正确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则是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使之更加完善。②再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不一致,而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原先的相一致。③再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向另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基本的、急剧的、迅速的改变,不适应感很强烈;而继续社会化过程是逐渐的、部分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再社会化有两种方式:①主动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自觉改造,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②强制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强迫改造,对违法犯罪者判刑或实施劳动教养,就属于这种方式。
社会化的媒介 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很多:就人的方面来说,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就物的方面来说,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这些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儿童在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家庭(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主要指教师和同龄小伙伴)、社会(指除了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儿童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主要指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和家庭。美国B.C.罗林斯等1979年研究了父母教育儿童的方法与社会化的关系,发现父母对儿童一般采用诱导训练法和强制训练法两种教育方法,诱导训练法比强制训练法的效果好。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不仅要在家庭而且要在托儿所、幼儿园中进行。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和电影既包括视觉学习又包括听觉学习,广播只是一种听觉学习,报纸、杂志、书籍都只是视觉学习,所以电视、电影的作用大于其他大众传播工具。美国A.班杜拉1963年研究了电视、电影中残暴行为对观看电影、电视儿童的影响,发现看了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以后有侵犯行为者,是未看过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后来有侵犯行为的 2倍。但美国S.费许巴奇等1971年的研究认为,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未必导致侵犯行为。当然,观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是否导致侵犯行为,还要考虑看电视者的动机因素。
补充:社会化的概念以及作用.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社会化的作用
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社会学
参考资料:
1.<社会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