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由景抒情,由情入理”的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6:00
前赤壁赋
--------------------------------------------------------------------------------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①:“谗”应为“山”旁。】
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的《前赤壁赋》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前赤壁赋》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
景物描写 衬托人物心情的 作文 200字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正文内容:春天的雨是清爽的;夏天的雨是闷热的;秋天的雨是凉爽的;冬天的雨是寒冷的,而今天的雨就属于闷热的...
古诗山行是什么意思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秋天山林景色的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景象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以景抒情,捕捉山林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是景色与情感相互交融自成一体。《山行》的意思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曲折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我...
求一篇200字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南戴河早已没了蓝色,沙滩边居然还拦了网收费!难道大海的美景属于他们? 还好,随后的夏天也是极有趣的。小学的时候不懂得抓紧时间,日子就过得分外自在。放暑假只要一有空,就给胖子打电话约好一起去游泳。胖子叫阿文,是我的同班同学。记得那时候过"六一",学校组织了游艺活动,胖子的妈妈却被班主任"请"到学校历数...
朱自清描写自然风物的散文有哪些,览胜记游的散文有哪些?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3、绿:《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
作文:以《触动心灵的风景》为题,主要写事,写出感人之处,有什么启发,500...
无论时光多么潦草,总有一抹色彩触动我们的心灵;无论人情多么淡薄,这世间还是令人如此期待。古意森森。锈蚀的镜子。落满灰尘的条桌上的老式花瓶,没有插花,也没有插那把旧气的鸡毛掸子。徽州是旧气的。旧得只剩下黑白两种颜色,去却令我的心室微微颤动。樯橹间泛着黑色的泥土气息,门前流水映着淡白的月光。这黑白,...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借景抒情片段200字
借景抒情的作文200字,突出坚强的品质 借景抒情作文200字 樱花是美丽的、高尚的、纯洁的,我爱樱花。 樱花生长在极为耐寒、耐署的地区,喜爱阳光。 它的枝条向四周生长,没有定律,没有原则,所以它从不束缚自己,也不会限制自己,而正是因为它的枝条随意生长,所以它又呈一种独特而有韵味的姿态。 樱花的品种不同,它...
如何赏析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
借景抒情的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