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9:12
由于北喜马拉雅和康马-隆子地层分区从奥陶纪至古近纪一直是处于海相或陆棚环境下沉积,碳酸盐岩占据了大部分,虽有部分碎屑岩出露,但由于遭受长期风化,颜色也较浅,均为灰色、灰白和灰*,因此,从总体上看,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属中偏弱。
笔者将各时代地层单元样品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和特征剩余磁化强度作了统计,并列于表4-2中。从二叠系到古近系样品的最大天然剩磁强度平均达10-1~10-2A/m,最小的平均达5.3×10-5A/m。由此看出所有样品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均在DSM-2型数字旋转磁力仪测试的灵敏度范围之内(10-5A/m)。当然,也由于少数样品的天然剩磁强度已接近仪器的测试灵敏度,测试数据较分散,因此在统计时未能利用。
表4-2 聂拉木地区各地层单元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统计数据
通过对每块样品测试数据的矢量分析,大部分样品含有两种磁化组分,即50~100℃和100~250℃以前的次生磁化组分和150~400℃与250~500℃区间稳定的特征剩余磁化组分。在退磁测试到550~600℃时,样品剩余磁化强度已衰减90%~100%。少量样品为单一的磁化组分。全部样品基本上没有进行600℃以上的热退磁测试。由此判断,岩样中的磁性载体基本上均为磁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