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百家讲坛 心理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06: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29
面对纷繁复杂的20 世纪的中国画,学界划分类型、梳理脉络的方式
比较多。在1986 年,张少侠、李小山合著的《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将近
代和现代重要的画家分为“延续型”、“开拓型”。而前者是以徐悲鸿、齐海
栗为代表的,后者则是以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为代表。齐白石又是“开
拓型”中的一个典型,由于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画家的出身和成长道路,传
统没有对他形成一种负担,创作的成份最多,给人感觉总是鲜活而有趣的,
与众不同。而他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趣”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感知,一种审
美感觉上的自足, 在中国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术范畴。
那么何为“趣”?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疾也”。古意为“取”(如
“取舍”)、“赴”(如“趣利”)、“快”(如“趣行”)等等。用今天的话来讲,
“趣”即好玩、有味道、有意思、惹人发笑、耐人寻味的意思。
中国绘画一直十分关注作品的趣味性。无论是哪个画种,若画中无
“趣”,则不能称之为一幅佳作。齐白石的“趣”是源于生活中,他曾说过:
“我决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齐白石笔下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形象并非是
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中来,同时齐白石的丰富的艺术生涯给他创造了
“趣”的可能性。齐白石的绘画早年学的是工笔,40 岁后离家出游五次,开
阔了心胸眼界,对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人的水墨大写意发生
了浓厚的兴趣。他曾诚恳的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
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予于门之外
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他虽然对传统虔诚到如此地步,但在他具体学画时
却不行,在他57 岁时接受陈师曾指点决心变法,在自记中写到:“获观黄瘿
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大决。人欲骂之,余勿
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并写下了“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
更。至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的诗句。从齐白石的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在视觉上单纯而简朴,其含义却深刻而直白、有趣。
从而使他的作品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更加有特色。他的艺术成就在于:“将
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自然而然的结合起来。”用民间
传统弥补了文人画传统的不足,给整个民族绘画注入了活力。正是因为如
此,使得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们都由衷的喜欢齐白石的绘画。
“趣”出现在不同的情景中,意义是不相同的。如清代王昱说:“位置
落墨时能于不画煞处忽转出别意来,每多奇趣。正如摩诘所云‘近到水穷
处, 坐看云起时’是也。”此处的“趣”指的是章法布局,在绘画中
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的“趣”,如:作品中笔墨有趣、形象有趣、色彩有趣
等等。齐白石作品中除了笔墨、形象、色彩有趣外,他的诗、书、印也都
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并取得很高的成绩,而他又将这几个方面的长处巧妙
地统一在绘画的形式格局中,从而使他的绘画达到了文人绘画前所未有的
高峰。因此,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的“趣”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形象、
章法、笔墨色彩、题诗、印文、书法等画面的诸多因素中。
画面中的形象是画中实体的组成部分,中国画在形象上的要求是提倡
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的刻画要为对象传达神、趣、
逸诸多因素,在艺术处理上表现为,敢于大胆取舍,抓住与对象本质特征关
系、最为直接的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变形,或使用一些各式
化,装饰化的手法。齐白石的绘画形像上是一种“憨拙之趣”。他认为“古
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天然之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齐白石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强化某种
“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他所作的《天真图》中,他通过夸大
孩子的头部,强化了儿童的特征,从而使画面中的儿童更加天真可爱。
再如《挖耳图》中一位老翁坐在床榻上用手挖耳,腿随意的搭拉着,通
过对他面部表情夸张而怪异的描绘,使得这位挖耳老翁的神情*真而可爱
有趣,表达了一种生活中的情趣。在齐白石8 5 岁时作的一幅画,画面
上画的是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的趣事,这幅画使他本人都忍俊
不禁,觉得“可一笑”,他的这幅画主要是通过画面主体的动态来表达
“趣”。同时齐白石也会借助画面上的小道具来表现一种意想不到而又合
情合理的诙谐幽默的“趣”。如他的《达摩》立轴图,画面中达摩正
在静参佛理。按理来说,气氛应该是严肃的,但齐白石却使用了一个小
道具打破了这份肃静的气氛:在达摩坐的*上画了一只达摩脱下的鞋。
从而使这幅画的气氛顿时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