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杨牧谷《相系深深》:当我所爱的人病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05: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18:09
在教会书房随手拿起一本杨牧谷的《相系深深》,这是一本关于苦难的书,他自己患鼻咽癌,他的女儿又被确诊为“红斑狼疮症”,他的内心如同被人遗留在沙漠中一般,很多焦虑,大声发问,没有回音。在他自己患癌症的岁月里,他照顾自己的爱女,之后他开始不断地为身边患绝症的病人打气,开创了探病事工。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自己作了父亲之后,每每看到关于孩子受苦生病的信息时,总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心中不自禁地会问:“我的孩子会不会也得什么难治的疾病呢?我的孩子会不会离我而去呢?”或许每个作父母的都曾有过类似的担心吧!这些体会只有为人父母后才能明白,在这些担扰中我们或许可以稍微体会自己父母的心肠以及天父的爱。
杨牧谷牧师在照顾生病的女儿以及服侍绝症病人的时候,他发现病童跟大人一样,由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乎医学与保健的,就如疾病会发展的阶段和重建健康的方法;第二类是关乎心理和灵性的,就如怎样面对朋友、世界和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等。对父母来说,第一类的知识是要恶补而来,看书,请教有医学训练的人;第二类则多是本于比孩童更为广与深的人生经验而归纳出来的,只要不钻哲学与傻逻辑的牛角尖,做父母的多能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另外,医生在言语上的关怀对病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助益。柏拉图在《律法》第四卷中说希腊社会有两种医生,一种专医奴隶,另一种专医自由人,专医奴隶的医生从来不与病人谈话,他没兴趣知道奴隶的心情与感受,因此绝不会聆听他们诉苦。柏拉图说,他全凭自己的经验来断症,并且相信自己的医学知识,他断了症就下药,完全不会垂询病人是否接受这种或那种药,他的药方就像暴君的谕旨,开完了就带着同一的肯定与权柄到另一个奴隶病人那里去。另一种医生是主治自由人,他问诊就仔细得多,他想知道病症对病人每一方面的影响。除非是病人同意了,他也不会随便开处方。并且由问诊到下处方期间,自由人医生不断跟病人谈话,一方面是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病人,叫他对自己与患病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耶稣总是在医治之前跟病人谈话,原来作用不仅是在建立病人的自尊心,他也希望病人对自己和对患病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帮助病人重建信心,跟他谈话是个最有效的方法。
当我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或自己去医院看病,遇见亲切关怀的医生是极少的。或许是医生与病人的比例实在太悬殊,医生实在是供不应求,每天人最多的地方总是在各大医院。医生出现不耐烦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医生的话对病人来说如同孩子在学校老师讲的话一般,影响力是极大的。医生若是多一些鼓励的话,病人的康复机率也会提高不少。这是和病人的信心与心情有极大的关系的。
不过,更重要的不是医生,正如作者所说:“就是有幸遇上良医,你可以有多少时间对着他?家中的亲人却是年年月月的。”家人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许多父母不愿意花时间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生病了,也只是花钱看个医生,然后按时提醒他吃药便算尽了责任。作者说:“我们以为患病的人就像松脱螺丝的机器,只要找个技师给他修理一下就可以了,完全忽略了机器不会自我放弃,病人却会,特别是当他落在不被人等待,自己也不等待任何人的时候。”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极度缺爱的,对己对人都容易消极待之。
愿神怜悯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被*的福音医治,我们真的无法有力量去服侍疾病中的人。无论他是你的孩子还是弟兄姊妹,唯有福音才能驱动我们的服侍不流于机械式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