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36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重点。 在高一学习阶段,我们要熟悉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其中基本概念有:(1)物质组成和分类;(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化学用语;(4)分散系。基础理论包括:(1)结构理论(化学键);(2)元素周期律;(3)电解质溶液;(4)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1.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及其化学用语
(1)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以水为例,比如水这种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前者是从宏观的角度,后果是微观的说法。当然,也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或原子构成的,比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金属铁又是由铁原子组成的。至于哪些物质是原子,哪些物质又是由分子,哪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等到我们把物质的结构理论有子一定的认识后,才能回答。
(2)物质的分类
分类方法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用思维方法,也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运用分类方法,能有效缩短我们的思维时间,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掌握物质分类的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应该说,这些分类的标准结果大家在初中时便已掌握,这里我们主要是回顾分类的一些标准,另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类别的代表物进行熟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特点。化学性质里面涉及到通性、特性和氧化还原性。
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从形式上分,化学变化可以分为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四种,这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来划分的。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可将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类。
(4)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绝对必须的。化学用语分化合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和表示反应的化学用语。
化合价
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个电子即为正n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个电子为负n价。
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
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①简单微粒符号
A.元素符号: 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相对质子量。
B.核素组成符号
C.离子符号:如Mg2+、NH4+
D.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单质、化合物符号
A.分子式
B.化学式
C.结构式
表示反应的化学用语:
①化学方程式:
A.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B.表示在此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分子数或物质的量之比
C.表示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各物之间的质量比
D.如有气体时也表示了气体的体积与其它物质的关系
②离子方程式
A.书写的关键
B.判断的策略
(二)两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我们先来看两类反应的知识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1. 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系统图
(2)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
①金属性较强的单质:F2、Cl2、Br2、I2、O2、O3;
②变价元素中高价态化合物:KClO3、KMnO4、Fe3+、K2Cr2O7、浓硫酸、*、固体*盐;
③电离出H+的物质:稀硫酸、稀盐酸;
④其他:HClO、漂白粉、MnO2、Na2O2、NO2、H2O2、NaHSO4、银氨溶液、新制Cu(OH)2等。
常见的还原剂:
①金属性较强的单质:K、Na、Mg、Al、Fe、Zn;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H2、C、Si等;
③变价元素中某些低价态化合物:CO、H2S及S2-、Fe(OH)2及Fe2+、HBr、HI及Br-、I-、SO2和SO32-;④其他:单质S、NH3等。
2.核心知识(离子反应)
(1)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①只有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②离子方程式必须满足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满足电子得失守恒;
③单质、氧化物、难溶物、气体、弱酸、弱碱和水都必须用分子式表示;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
④微溶物如果在生成物中出现,一般写成沉淀形式;如果在反应物中出现,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澄清溶液,则作为可溶物处理,如果是以浊液形式出现,则作为难溶物处理;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②看“=”、“ ↑”、“↓”等是否正确
③看描述物质的符号是否正确(即“拆”得是否正确)
④看电荷是否守恒
(3)离子方程式常见错误
①不能正确使用分子式与离子方程式
②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
③得失电子不相等
④反应原理不正确
⑤不能正确使用可逆号
⑥忽略反应物用量的影响等
(三)化学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在先来弄清楚两个问题:
1.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1)理清概念体系,重在理解记忆
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符号mol表示,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为N A,近似值为6.02×1023mol-1。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
1mol物质的质量=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用Vm表示,Vm=V÷n,常用单位L•molˉ1。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ˉ1。
在弄清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概念的核心内涵。
(2)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建立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摩尔He含有的原子为2NA
B. 2.3gNa变成Na+时失去0.1NA个电子
C. 1摩尔H2O的质量与NA个H2O的质量相等
D. 标准状况下,22.4LCH4和H2=混合物所含的分子
数为NA
例2. 在标准状况下,含n个氯原子的Cl2体积为V L,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2.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计量数γ之比 1 : 1 : 2
微粒个数之比 1 : 1 : 2
扩大倍数 1×6.02×1023 : 1×6.02×1023 : 2×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 1mol : 1mol : 2mol
相同条件下
气体体积比 1体积 : 1体积 : 2体积
通过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知晓参加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物的粒子数量的关系,物质的量的关系,对于气体物质而言,还知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关系,这个关系是固定的,是潜藏的。我们要深刻理解。
例1:完全中和0.10molNaOH,需要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硫酸的质量是多少?
解:2NaOH +H2SO4 =Na2SO4 + 2H2O
2mol 1mol
0.10mol n(H2SO4)
硫酸的质量:
关键:
(1)确立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间、质量与物质量之间等)
(2)列一个比例式,等号左右是相同的关系,其中一个是由化学方程式本身确立的,另一个是实际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四)化学实验
1. 类型
(1)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
物理性质: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性、二氧化硫的水溶性等
(2)化学性质:氢氧化铝的两性、浓硫酸与铜的反应等
2. 物质的制备实验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氢氧化物的制备等
3.基本操作性实验
混合物的分离技术、溶液的配制、离子或物质的检验等
4.探究实验性实验
物质的水溶性、特殊物质的反应
化学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化学语言,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关注实验过程,注意实验中的量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精准的实验技能和较高的实验综合能力。下面给同学们温习一下必修一课本上的一些有关化学实验的例题。
例1:必修第60页
【实验3-9】在两支试管里加入少量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然后滴入NaOH溶液。观察并描述发生的现象。
现象: 生成的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解释: Fe2+ + 2OH- = Fe(OH)2↓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例2:必修第49页
【实验3-7】往试管里加入10mL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物质。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 淀为止。
【实验3-8】取一些上面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2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里滴加2mol/L的盐酸,往另一支试管里滴加2mol/L的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解释: 实验表明,在酸或强碱溶液里都能溶解。这说明它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它是两性氢氧化物。
对学生在初三阶段和高一阶段要娴熟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说明:
初三化学中的实验技能 高一化学中的实验技能
药品的取用 蒸馏
量筒、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 分馏
玻璃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萃取
物质的加热 分液
溶解与稀释
过滤
蒸发
由上可以看出,高一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实验操作主要有蒸馏、分馏、萃取、分液这几种,有些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有些是高一新近学习的。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的场景、注意事项、适用对象。
蒸发
1.适应范围
通过加热蒸发掉溶剂而得到固体
2.主要仪器
蒸发皿、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
3.注意事项:
倒入蒸发皿中的液体的量?
为什么要使用玻璃棒来搅拌?
停止加热的时机?
4.实例:
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固体
蒸馏
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将液态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酒精和水的混合物能否用蒸馏分离?先蒸馏出来的是什么?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五)元素化合物知识
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金属的通性(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Cu(红色) Au(金*) Cs(金*) Hg(液态)
熔点——硬度
熔点最低汞(Hg) 最高钨(W) 硬度最大铬(Cr)
延展性
延展性最好金(Au)
电和热的良导体
导电顺序 Ag Cu Al
金属的通性主要是指金属的熔点、颜色等,我们主要是记忆清楚一些特殊的性质 。
(2)金属的通性(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少于4,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通常作还原剂。
特别要注意的是,金属无负价。此外,还要注意金属的四种反应类型:
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如:钠、镁、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如:钠、铁、铜与氯气、硫的反应
3.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如:钠、镁、铝、铁与水的反应
特例:铝与强碱的反应(本质?)
镁与CO2的反应
4.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自发发生的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Na
Al
Fe
钠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2)
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图
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知识网络图
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
2.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1)常见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常见存在同素异形体的元素
氧:O2和O3 磷:红磷和白磷
碳:金刚石、石墨、C60等
硅:晶体硅和无定形硅
常温下状态
气态:H2、N2、O2、F2、Cl2(稀有气体);
液态:Br2;其余为固态。
重要非金属单质的性质比较表
(2)非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氢化物
氧化物
分类:
通性: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重点掌握
SO2、CO2、SiO2的性质,注意SiO2的特性。
注意:高价氧化物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是强氧化性
低价氧化物具有还原性,但是有的也具有氧化性
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1.非氧化性酸:H2CO3、H2SiO3、H3PO4、稀H2SO4、H2SO3
2.氧化性酸:HNO3、浓H2SO4、HClO
酸的通性:
⑴遇指示剂变色
⑵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⑶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⑷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注意某些酸的特性(如浓硫酸、*)
3.非金属元素重要化合物知识网络
物质分类观点、价态变化观点、类别通性观点
关于氯气的学习:氯气是一种单质,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它作为一种单质能参与的反应: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等。除此之后,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制定它,它又能制备什么?这些都需要同学们思考一下。
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