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2 20: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08:58
大学就业率23.60%。
据权威部门统计,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仅仅是23.60%,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从各省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来看,绝大多数省市的就业率都低于50%。这50%中,恐怕也有很大的水分。
不仅大学生就业难,青年人(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这个还不包含大学毕业生,要是把离校的大学生算进来,估计更可怕。
虽然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更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比如将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等,但因为受到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顶峰,就业难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出生人口数量在减少,根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人,创下了近年来新低。48万人的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全国总人口已经快达到负增长的警戒线。
解决办法: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的紧箍咒和指挥棒,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考核失去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就业率反映的仅仅是高校的就业数量,就业的质量被忽视了。
随着兼职、副业、零工等自由职业的日益流行,针对传统职业的统计指标已失去反映就业真实情况的标度意义。
因此,在对就业率进行考核的同时,不应仅仅关注这个核心绩效指标,而应采集和考虑更多的指标,使弄虚作假无所遁形。
监测和考核指标的增加,一方面会使高校造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过不同考核指标的关联分析来发现弄虚作假的蛛丝马迹。
其次,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新工具和新技术,使数据造假的难度加大。比如,对考核指标的采集不应集中在某个时点或时间段,而应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监测的指标,避免高校毕其功于一役地集中造假。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毕业生追踪调查,并发布调查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