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赞美杜甫的作文 1500字 最迟9月1日晚上9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8:36
你不采纳,我就杯具了,废了好大心思才弄的 求采纳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化为酒香。
——题记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不自在”。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由那羌村行,我读出了你沧桑的悲愤,读出了你悲天悯人的无奈,我似是感到你沉郁的血液,纵然在铮铮呐喊,却苦于人微言轻,力不从心而痛苦挣扎着,唯有寄托于诗,让后人来分担你的遗憾。更有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们知道,你的孤独不在于自己,而是孤独天下有志之士,孤独那份与你相生的济世为怀,矢志不渝。在你那忠诚而深沉的文字中,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他青春少年的梦想与*。站在文学的至高点,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与颓废,由衷地发出凄楚的呐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此,杜甫开始将视线由美好的山川转入唐王朝的兴衰,他关注社会,关注民众的疾苦,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古来圣贤皆寂寞!孤独的杜甫用文字震撼了世界,却无力挽回李氏王朝日益走向颓败的结局。无奈的杜甫,只能借物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能借诸葛亮自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老死他乡之际,借诸葛亮的身世发出了悲怜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留下了千古遗恨!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怨、民饥、民寒诉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以决绝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响彻你的执着,你的执着的爱国之情,我原是不懂,只笑你固执,却不知那是你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羁绊,早将这情感深入血液,纵使这个国家抛弃了你,悲苦了你,你仍无悔地爱着他,那其实我这狭促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你的无私,热诚。 追问亲,是原创么?(不是也没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8:36
杜子美——这个诗圣得以在我的笔下出现,可以说我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偏爱,不,应该说是崇敬。最早接触杜诗其实是缘于他的声名,在此之前我对杜甫的认知仅仅是课本中的印象;但是,当我读了他的诗以及《杜甫传》之后,情况有了本质的改变……他不是最不幸的也不是最苦难的,因为那个时代由于动荡与战乱带来的岂止是一个个人的悲苦与艰难,然而他的人格魅力却是那迷惘中的一点星火,尽管没有那样的举足轻重也没有那样的炫目耀眼,却是于最最平凡中敲打着人的内心世界,并且这种精神的光芒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一直照耀着后世的芸芸众生。那是属于非凡人物的年代——玄宗,从鼎盛到衰落的经手者;肃宗,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新领袖;郭子仪,平定叛乱的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甚至李林甫、 杨国忠、还有那个马嵬断魂的杨玉环。没有更多的人知道杜甫的名字,也没有更多的人会关注他,从英气勃发到垂垂老矣,惨淡与落寞的一生就这样随风逝去,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接受他那样死去的结局。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出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理想最远大的一位*家,真正是*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我承认他的诗没有李白的飘逸俊秀,没有王孟的清新自然,也没有高岑的边塞侠气,但是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是杜甫,极为工整的词句、恰如其分的用词,字里行间流露着哀愁、慨叹,但却充满着人性的厚度与精神的强大张力——有着包容乾坤的博*怀以及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下层知识分子却有着难得的悲天悯人,真不知道如果他选择了修禅这条路会有怎样的结果。杜诗被称为“诗史”,是能够起到教科书式的典范作用,对晚唐诗歌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性格的形成与后天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年轻时的杜甫也是有着豪迈之气,漫游齐鲁、吴越,对泰山的赞颂、对骏马的吟咏,胸中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也希望自己如骏马一样“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现实的残酷带给他的却是失落,再说是李林甫的嫉贤妒能还是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都没有用了,杜甫失去了进入官场的机会,那个年月,无法进入官场就意味着一生的碌碌无为。在长安滞留的十年,虽然谋得了一个小官,但却有太多的触目惊心,朱门歌舞升平,路边饿殍横尸;赶回家中的路上路过华清池是玄宗和杨妃的温柔缱绻,可开门迎接他的却是儿子饿死的噩耗。直到安史之乱,黎民愈发的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连他这样的小官吏也不能幸免,随之而来的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到处横尸遍野、哭声呼天抢地……沉沦、昏暗,我想那时人们的眼中有的只能是落日的残阳如血。
他愿意以一己之身承担起所有的苦难,如果天降凤凰,他宁愿用自己的心与血作为它的食物,只要能给大地和人民带来祥瑞与安宁,可是历史证明李唐王朝却是日薄西山。永久的孤独是诗人特有的情怀,在垂老之时更是如此,但是他还是希冀自己能是一匹老马,有识途之用,此时的落日在他的眼中没有了往日的凄楚与阴郁而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只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怎样的垂青,一年多后他就撒手人寰。人的肉体终究有一天会幻灭,可是,他的精神使他的形象一直长久的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任凭岁月千载,那高尚的墓志铭却从未风化、从未泯灭。追问亲,是原创么(不是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