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9:58
诱变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新的突变。在摩尔根时代,遗传学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新突变的发现息息相关。现在,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和手段与过去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获得新突变并从中选出对人类有利的突变型仍然是热点之一。培育新品种的方法现在已有许多新手段,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转基因动植物等,但诱变育种仍不失为简便易行的常用手段。
缪勒不仅是人工诱变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成功的诱变育种家。其实,他培育的CIB果蝇品系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果蝇新品种。20世纪30年代,瑞典的古斯塔夫松(Gustafsson)、尼布姆(Nybom)和哈格贝里(Hagbery)等就开始致力于诱变育种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就 。到50年代,瑞典已成为世界放射诱变育种研究的中心。60-70年代,诱变育种工作已成燎原之势,经诱变而得到的新品种已数不胜数。中国在60年代初开始诱变育种工作,进入80年代后,诱变育种工作与中国其它行业一样进入了鼎盛时期。诱变育种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物育种和微生物育种两方面。作物育种,目标致力于早熟、抗病、高产、优质。这些目标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特别是与某些品质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早熟的难以高产,高产的不早熟,这就须一步步地进行。可以用具有某种优良品质的品种作基础,通过诱变,从中选出保持(甚至超过)该优秀品质并出现新的优良品质的突变体。如浙江培育的早熟水稻“原丰早”,就是以“科字6号”为基础,经诱变选择而育成的。“原丰早”穗大粒多,耐肥抗倒,保留了“科字6号”的丰产品质,但比后者早熟45天,从而产量比成熟期相同的其它品种高一成以上。“原丰早”还有适应性广、早晚季均可种植、二熟制或三熟制都能适应的优点。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如湖北育成的“鄂麦6号”、山东育成的“鲁棉1号”、黑龙江育成的“黑农16号”大豆、广东育成的“狮选64号”花生等,都是应用诱变而培育成功的。微生物育种,目标在于获得高产菌株。许多生化药物如核苷酸、酶制剂、氨基酸、抗生素等,常常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进行工业化生产。由于许多生化成分在生物组织中的含量较低、提取较为困难,所以这类药物价格极昂贵。如果某种微生物代谢途径改变,能累积这类成分,那么即可利用这种微生物来大量生产药物。工业化生产的最大优点是能大幅度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而诱变育种可以逐渐提高药物产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中国许多生化制药厂的抗生素生产车间里,都有着一批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的技术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得各地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通过诱变育种,使药物产量逐渐提高成千上万倍的例子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