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0
共9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6-24 20:57
红军长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红军是什么原因选择一条这么艰难的路长征?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红军长征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目录
红军长征真正的原因
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
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返回目录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返回目录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返回目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8:05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红军在*“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考虑重开*新局面,**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率*红军主动撤离*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根据地,重开*新局面。
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红军撤出*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根据地首当其冲。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斗争已十分困难。
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当时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直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快了其侵略步伐。中国*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所以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仍然能够实现两个联系: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
扩展资料:
*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参考资料:人民网-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9:23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你好,长征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根据地。1933年9月~1934年夏,*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和*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围剿”军,以减轻*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军向*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0:58
按照课本上来说,答案可简化为:
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原因: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
作答时建议根据该问题分置,看看是否需要详细作答。
详细如下: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军队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根据地。红军组织反“围剿”。*临时*完全抛弃了*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在反“围剿”开始时,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到挫折后,又主张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结果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于是在1934年10月,**和*红军8万余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2:49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不得已进行的战略性大转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0:57
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间接,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22
第五次围剿的失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03
(1)红军第五次围剿失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9:01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