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03
“朱栏照赤水,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这是清人韩胪写的一首赞美紫来桥的诗。大凡到过文都桐城的人都知道,紫来桥乃一古桥,横跨于城中的龙眠河上,犹如青龙卧波,古朴潇洒。紫来桥五孔四垛,整个桥身用麻条石垒成,而桥面则用巨型条状黄石铺就。桥长4.8米,宽4.5米,高4.6米。 紫来桥始建于元代,初为连 接舒(州)庐(州)之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今天,从桥面那光滑锃亮的巨型条石以及那两道深深的凹槽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紫来桥的繁忙。正是由于紫来桥的负荷太大,再加上每到梅雨季节上游洪水的冲刷,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邑中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著名的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初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银6000两,重建石桥,此后邑中士绅便称此桥为“良弼桥”。盖因雍正皇帝曾赐给张廷玉“调梅良弼”铜印一枚,以褒扬他的辅佐之功。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安徽桐城人,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配享太庙。他以27岁之龄入仕,居官50载,历仕康雍乾三朝,以其勤勉、正直、廉洁,深得帝宠,而他亦以其一生证明了他当得起“调梅良弼”这四个字。 良弼桥修成之后,桐城人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个秀才专门为此拟出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其巧妙地将桥名同音重复,一时间,竟无人能对。多年以后,有个驿丞在桐城的吕亭驿中避雨时(吕亭驿,为古代七省通衢之重要驿站),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眠河上游又出现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紫来桥的交通枢纽作用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紫来桥并没有因此从人们的视野里离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小城中的人们习惯在茶余饭后,三三两两地聚集到桥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活舒活筋骨,百年古桥俨然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之场所。尤其是在夏夜,当街灯次第亮了起来的时候,欢声笑语便开始弥漫在紫来桥上。老人们手摇蒲扇,呡着香茶,街头巷尾,国内国外,海阔天空地聊着;孩子们唱着笑着,追逐嬉戏。在这里,你会感觉到,被深厚文化底蕴浸渍的小城,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 夜,渐渐深了,紫来桥上的欢声笑语已渐渐淡去,这时,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龙眠山蜿蜒起伏,宛若一道屏障,护卫着这座馨香的小城,小城正在她的环抱中甜甜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