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辈们总说「吃苦是福」,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09: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31
我认同这个观点,吃苦是福,能够吃的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俗话常说:“读书种田,早起迟眠。”还说:“书要苦读,田要细作。”说得真好。刻苦读书,辛苦种田,勤勉工作,同样需要具有一种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首先要“肯吃苦”。我叫它“自找苦吃”。我跟女儿电话讨论为什么“自找苦吃 ”?女儿说,老子讲“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吃苦就是“大道”,吃苦就是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不走捷径,不去“抖机灵”。其实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肯吃这个苦、受这个累,整日泡在网上打游戏、下象棋,有的连上班时间都在刷频、追剧、“葛优躺”;更有甚者投机取巧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撺掇是非,试图踩倒他人显出自己“木秀于林”,而且还期盼着在工作、学习和科研等方面收获满满硕果丰盈,老想着无因结果不劳而获,这怎么可能呢?女儿还给我讲了一个她特别喜欢的英文单词painstaking,由pains和taking构成,pains是疼痛、痛苦的意思,taking是取得、收获的意思,整个单词painstaking是艰苦卓绝之意,也就是说,成功是用痛苦换来的,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确,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的。那些怕吃苦的人,其一生就因为一个“怕”字而吃尽了苦头。所以吃苦之难就难在一个“肯”字上,正如《尚书·说命中》所言“非知之艰,惟行之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而“自找苦吃”的人,则是在自觉地寻找成功之路,至少也是在走上一条向善向上向好的攀登之路。
其次是“会吃苦”。我叫它“苦中作乐”。我曾在《北京日报》工作过短暂的一段时间,每天上午十来点钟到照排车间做版的时候,都能看到当时的《北京晚报》总编辑坐在电脑前,一条一条为当天的晚报新闻做标题,天天如此。作为总编辑每天到车间做标题,是不是“苦中作乐”呢?我看是的。你看他身后围着一大圈儿编辑记者,七嘴八舌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他坐在那里“择其善者而从之”,老总和编辑记者打成一片,其风也和煦,其乐也融融。后来我在某报社先后做过几个部门的主任和子报的副总编辑,经常到照排室跟编辑一起做版改标题,我也知道在个别人眼里,这是“越俎代庖”“自讨苦吃”的“苦差事”,但我能亲身体会到当年《北京晚报》那位老总的满足和快乐。当然,吃苦的目的不是为吃苦而吃苦,吃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第一,吃苦是为了长本事。俗话说:“艺高一寸千磨难。”还说:“要人说个好,一世苦到老。”你想好,你想强,你想比别人更优秀,你就得比别人多吃苦,多付出,多承受打击和压力。我跟编辑部的同事们聊天时说过,以前在国际关系用语中经常讲“软实力”和“硬实力”,后来又有人提出“巧实力”。其实,所谓“巧实力”就是“笨功夫”。不管写文章还是做版面,不下足“笨功夫”,是不可能做精做好的。《中庸》讲得很到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如此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二,吃苦是为了磨炼意志品质。俗话说:“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这些我都有切身之经历。生在农村,十一二岁即开始挑水浇园,从担着半桶水、多半桶水到整桶水的过渡期,用不了一两年时间。此所谓“力是压大的”。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利用假期割草打柴,一个人赶上天阴下雨归途蹉跎走夜路,田地里的庄稼叶子沙沙作响,令人毛骨悚然;猛不丁在冷风嗖嗖中“秃尸怪”(猫头鹰)一声怪叫,或者什么野兽长声嚎叫,你真会魂飞魄散!但是慢慢你就会习惯,你就能坦然地面对。这叫做“胆是吓大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谓“动心忍性”,就是无论心灵经受怎样的煎熬,也要把苦吃下去,咽进肚里,铭刻心底;所谓“曾益其所不能”,则是表明连苦都能吃得下去,那还有什么受不了的!换言之,吃遍苦头者的能量大了去了。人常说,精品工序多。吃大苦受大难,是对人生最好的教训和锤炼,苦难是人生最高级的导师。我所说的“会吃苦”,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沿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和目标行进的时候,免不了要吃苦受难。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喜欢做的事就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古人云:“朝斯夕斯,乐此不疲。”俗话也说:“苦中得乐是真乐。”一个人吃他想吃的苦、爱吃的苦,不就是在“寻欢作乐”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31
我理解父母辈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吃苦是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吃苦是一种必要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吃苦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能够让人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首先,吃苦并不一定是福。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苦难和压力可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而且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也可能会对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每个人对于吃苦的定义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更容易承受苦难,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苦难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崩溃或失望。因此,将吃苦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锻炼是不准确的。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年轻一代中传递更加全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虽然吃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一种有益的经历,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成长,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和社会的贡献等。如果我们只强调吃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价值,可能会导致年轻一代对生活产生消极的看法。
因此,我们应该在年轻一代中传递更加全面和积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尝试面对挑战和面对困难,但同时也应该告诉他们,过度的压力和苦难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更加自信、乐观、坚强,并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31
“吃苦是福”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但它的确切含义和适用性可能因文化、个人信仰和经验而异。一般来说,这个观点强调在面对困难、挫折和痛苦时,人们可能获得一些积极的好处或者成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好处:
1.成长和发展:经历困难和痛苦可以使人们获得新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教导人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2.坚韧和毅力:面对困难和痛苦,人们可能会培养出坚韧和毅力。这种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和决心。
3.学习和改变:痛苦和困难可能会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种反思可能导致积极的改变,如改善健康习惯、增强人际关系或追求更满意的生活。
4.同情和理解:经历过苦难的人可能会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同情心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帮助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痛苦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结果。过度的痛苦、挫折或困难可能导致消极的影响,如心理健康问题、绝望感、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无望感。此外,每个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也可能不同。
在强调吃苦带来的潜在好处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是独特的。并非所有人都能从痛苦中获得积极的成长,也并非所有经历痛苦的人都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积极的结果。此外,过度强调吃苦可能会忽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情感需求和寻求支持的重要性。
在考虑吃苦是否是福祉时,个人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也会起到作用。在某些文化中,吃苦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其他文化中,寻求舒适和幸福可能被更为重视。个人的信仰、生活经验和所处环境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总之,吃苦可能是福祉,因为它可以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坚韧和毅力、学习和改变以及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理解。然而,过度强调吃苦可能会忽视个体差异和对情感支持的需求。最终,对吃苦是福还是弊的看法因人而异,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
吃苦有益,但要适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32
我认同这个观点,吃苦是福,能够吃的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俗话常说:“读书种田,早起迟眠。”还说:“书要苦读,田要细作。”说得真好。刻苦读书,辛苦种田,勤勉工作,同样需要具有一种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首先要“肯吃苦”。我叫它“自找苦吃”。我跟女儿电话讨论为什么“自找苦吃”?女儿说,老子讲“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吃苦就是“大道”,吃苦就是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不走捷径,不去“抖机灵”。其实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肯吃这个苦、受这个累,整日泡在网上打游戏、下象棋,有的连上班时间都在刷频、追剧、“葛优躺”;更有甚者投机取巧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撺掇是非,试图踩倒他人显出自己“木秀于林”,而且还期盼着在工作、学习和科研等方面收获满满硕果丰盈,老想着无因结果不劳而获,这怎么可能呢?女儿还给我讲了一个她特别喜欢的英文单词painstaking,由pains和taking构成,pains是疼痛、痛苦的意思,taking是取得、收获的意思,整个单词painstaking是艰苦卓绝之意,也就是说,成功是用痛苦换来的,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确,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的。那些怕吃苦的人,其一生就因为一个“怕”字而吃尽了苦头。所以吃苦之难就难在一个“肯”字上,正如《尚书·说命中》所言“非知之艰,惟行之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而“自找苦吃”的人,则是在自觉地寻找成功之路,至少也是在走上一条向善向上向好的攀登之路。
其次是“会吃苦”。我叫它“苦中作乐”。我曾在《北京日报》工作过短暂的一段时间,每天上午十来点钟到照排车间做版的时候,都能看到当时的《北京晚报》总编辑坐在电脑前,一条一条为当天的晚报新闻做标题,天天如此。作为总编辑每天到车间做标题,是不是“苦中作乐”呢?我看是的。你看他身后围着一大圈儿编辑记者,七嘴八舌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他坐在那里“择其善者而从之”,老总和编辑记者打成一片,其风也和煦,其乐也融融。后来我在某报社先后做过几个部门的主任和子报的副总编辑,经常到照排室跟编辑一起做版改标题,我也知道在个别人眼里,这是“越俎代庖”“自讨苦吃”的“苦差事”,但我能亲身体会到当年《北京晚报》那位老总的满足和快乐。当然,吃苦的目的不是为吃苦而吃苦,吃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第一,吃苦是为了长本事。俗话说:“艺高一寸千磨难。”还说:“要人说个好,一世苦到老。”你想好,你想强,你想比别人更优秀,你就得比别人多吃苦,多付出,多承受打击和压力。我跟编辑部的同事们聊天时说过,以前在国际关系用语中经常讲“软实力”和“硬实力”,后来又有人提出“巧实力”。其实,所谓“巧实力”就是“笨功夫”。不管写文章还是做版面,不下足“笨功夫”,是不可能做精做好的。《中庸》讲得很到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如此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二,吃苦是为了磨炼意志品质。俗话说:“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这些我都有切身之经历。生在农村,十一二岁即开始挑水浇园,从担着半桶水、多半桶水到整桶水的过渡期,用不了一两年时间。此所谓“力是压大的”。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利用假期割草打柴,一个人赶上天阴下雨归途蹉跎走夜路,田地里的庄稼叶子沙沙作响,令人毛骨悚然;猛不丁在冷风嗖嗖中“秃尸怪”(猫头鹰)一声怪叫,或者什么野兽长声嚎叫,你真会魂飞魄散!但是慢慢你就会习惯,你就能坦然地面对。这叫做“胆是吓大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谓“动心忍性”,就是无论心灵经受怎样的煎熬,也要把苦吃下去,咽进肚里,铭刻心底;所谓“曾益其所不能”,则是表明连苦都能吃得下去,那还有什么受不了的!换言之,吃遍苦头者的能量大了去了。人常说,精品工序多。吃大苦受大难,是对人生最好的教训和锤炼,苦难是人生最高级的导师。我所说的“会吃苦”,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沿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和目标行进的时候,免不了要吃苦受难。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喜欢做的事就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古人云:“朝斯夕斯,乐此不疲。”俗话也说:“苦中得乐是真乐。”一个人吃他想吃的苦、爱吃的苦,不就是在“寻欢作乐”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33
既认同,又不认同。
换句话说,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之下的。
离开特定语境,谈某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有问题的。
“吃苦是福”,放在磨砺自身性情、习气,培养高尚人格,乃至培福、养德等方面来讲,是认同的。
没有经历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损”,也就是“吃苦”,一个人不太可能将自身旧有习气打磨掉,进而提升个人品性。
在这个层面讲,“吃苦是福”,是说得过去的。
父母那一代,生活在物质生活尚不丰富的年代,那个年代,能够撑过饥荒年月,需要的就是一种忍耐、坚韧的“吃苦耐劳”精神。
他们亲自走过了那个时代,并经历过经由吃苦,慢慢过上了物质丰富生活的过程——所以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但换个角度,时代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年轻人主要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吃不饱肚子,而是精神压力过大,休息不好。
这时候再灌输“吃苦是福”,就很容易激起人的反感,乃至抵制、嘲讽。
(以下摘自谭杰中老师《庄子*》)
如果是我,那就常常对“你现在受苦,以后会比较幸福”的这种讨价还价,保持一种警觉。
比如说,假设我今天是个卖东西的,有一个很讨厌的家庭主妇来跟我杀价, 说:“你算我便宜点啦,你现在给我多打点折,我还会介绍朋友来跟你买噢!”
这种话听过吧?
“你现在委屈自己吧,但是以后我会对你好!”
“你现在辛苦搬砖,以后可以升职、加薪,住上大别墅”……
这类讨价还价,可以不必成交。
一般人晓得的人生故事是什么?
“这小孩子从小被人看不起,然后奋发向上, 最后变成有钱人。”这是一般人的人生观。
但是,心理学的角度,可能常常比较符合事实的是:“你现在吃苦,你就会习惯吃苦,以后就会越来越吃苦。”
而比较可能符合*的是,做一个以终为始的人:
现在这一秒,我就会做我觉得幸福的事情,不必等到以后功成名就了再来幸福。
不管任何人说:“你现在受点委屈,忍耐一下,之后你就会多赚很多钱,或怎样怎样……”
这种交易,不上当;因为,从能量的世界看,这到底是*。
但是,并不是说,大家要做完全欠缺抗压能力的啃老族、躺平族——
实际上,“现在努力充实实力,吃苦勤学,将来才有职场竞争力”这种原则,是有前提的——
就是说,必须是建立在我们真的很爱的前提下。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学习的这门技能、功课,只有是我们发自真心热爱的,才能够“即使辛苦也是开心的”。
不像有一个朋友,充实了他一点爱都没有的会计能力,一周在大学教四天会计课,收入不成问题,但每天教书都厌恶到好想去死。
对于自己的 “好恶”,不清不楚,就去吃苦、充实、努力,通常是最糟蹋自己人生的了。
并 且,没有爱而充实的能力,也高不到哪里去,成不了孤品,事实上就是烂大街的款,谈不上竞争力的。
说到头来,幸福不幸福,是我们心里自发产生的感觉。
即使大家共同奉你为公司里的“伟人”,家庭中的“圣人”,社会上的“好人”,常常也都是你比大家吃了更多的苦——
因为你比大家苦,所以大家不用嫉妒你,就可以放胆地让你当伟人。
一旦你比大家快乐,你再伟大,人家也觉得那个人是怪人,不是伟人。
所以能力不要紧,重要是你有吃苦。
伟人的必要门票是吃苦,不吃苦是不行的;你让别人吃醋,那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