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1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3
杨宝森先生的很多现场录音是在他去世前两三年之内录制的,很多东西他是没辙了才这么唱的。如果你在两三年内不准备去世,你这么唱是没人会谅解你的。第二,谭富英先生嗓音条件太好,在不具备他的膛音的情况下,不要去学他的扁音。尤其不要学成下面视频中这位老师这样作者:平沙生同样值得学,但是各有陷阱要小心。大师绝对大师,但是毛病好学,大师的好的地方难学。先别说两位都是极为全面的大师,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杨先生后来是生了背疮,无法扎靠,不能大动作,很多做工、靠把戏都不贴了。年轻时他就是这些戏最拿手,余先生也是。)就单说唱,就够研究一辈子了。学杨的唱,很多人都学横了。我前两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我感觉小时候听这么多年杨宝森都白听了。我学余派这十年来,到现在才觉得懂了一点杨。三年前我听杨先生静场的骂曹和空城计,突然受到了震撼。完全余派范儿啊!(实际上余先生也是很像老谭的)
然后从那时我就觉得,嗯,杨先生静场是余派,现场才是杨派。为了卖票,因为他调门不高,所以要使再说学谭,其实谭先生四大弟子都不错,倒是杨先生的几个徒弟我大半都不爱听,都学毛病了。杨先生后来虽然低,但是声音都是实的。有几位杨派那声音都是虚的,还一味横咧,杨先生听见能气活了,“你们这是学我还是骂我?”反观谭先生的弟子,高宝贤、刘志广、殷宝忠、孙岳,都很好,不管学哪派,首先得是老生。谭先生四大弟子都在唱好老生的基础上,唱出了小谭先生的韵味。多找好角儿的共性,那就是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3
说二位大师之前,先说说老生。过去好的老生流派太多了,劲头儿各不相同。程(长庚)派,余(三胜)派,奎派,谭(鑫培)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孙派,刘派,等等。但是谭余一脉得以广泛流传,百年不衰,我想这是有一定历史选择的。学谭余唱法的人多,侧面证明谭余一脉唱法拼天赋的成分越来越少。不过换句话说,也就是技术流的成分越来越多。杨宝森谭富英两位先生都是学谭学余的佼佼者,我都爱听,都百听不厌。
一则韵味醇厚,二则委婉动听。我想两位大师天赋固然很好,尤其谭先生。不过更多的是唱的功力和技巧。我觉得我们听戏学戏的人还是要多听功力,少听特色。多找共性,少找个性。无论学谁,学的是发声的境界,运气的功力。听某一段,不仅学腔学嗽,更听听这段里,是什么样的发音位置,口型应该是怎么摆的,气口在哪儿,气有多么深沉。哪个字横音儿成分多,哪个字立音儿成分多。怎么放横放宽怎么立得结实,怎样横竖都有上下自如。总之我认为,多学技术,学够了技术再谈特色,再说流派。而且你学多了技术体会够深了你再听谭富英和杨宝森,原来他们好听的地方,是一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3
杨宝森先生的很多现场录音是在他去世前两三年之内录制的,很多东西他是没辙了才这么唱的。如果你在两三年内不准备去世,你这么唱是没人会谅解你的。第二,谭富英先生嗓音条件太好,在不具备他的膛音的情况下,不要去学他的扁音。尤其不要学成下面视频中这位老师这样作者:平沙生同样值得学,但是各有陷阱要小心。大师绝对大师,但是毛病好学,大师的好的地方难学。先别说两位都是极为全面的大师,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杨先生后来是生了背疮,无法扎靠,不能大动作,很多做工、靠把戏都不贴了。年轻时他就是这些戏最拿手,余先生也是。)就单说唱,就够研究一辈子了。学杨的唱,很多人都学横了。我前两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我感觉小时候听这么多年杨宝森都白听了。我学余派这十年来,到现在才觉得懂了一点杨。三年前我听杨先生静场的骂曹和空城计,突然受到了震撼。完全余派范儿啊!(实际上余先生也是很像老谭的)
然后从那时我就觉得,嗯,杨先生静场是余派,现场才是杨派。为了卖票,因为他调门不高,所以要使再说学谭,其实谭先生四大弟子都不错,倒是杨先生的几个徒弟我大半都不爱听,都学毛病了。杨先生后来虽然低,但是声音都是实的。有几位杨派那声音都是虚的,还一味横咧,杨先生听见能气活了,“你们这是学我还是骂我?”反观谭先生的弟子,高宝贤、刘志广、殷宝忠、孙岳,都很好,不管学哪派,首先得是老生。谭先生四大弟子都在唱好老生的基础上,唱出了小谭先生的韵味。多找好角儿的共性,那就是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3
说二位大师之前,先说说老生。过去好的老生流派太多了,劲头儿各不相同。程(长庚)派,余(三胜)派,奎派,谭(鑫培)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孙派,刘派,等等。但是谭余一脉得以广泛流传,百年不衰,我想这是有一定历史选择的。学谭余唱法的人多,侧面证明谭余一脉唱法拼天赋的成分越来越少。不过换句话说,也就是技术流的成分越来越多。杨宝森谭富英两位先生都是学谭学余的佼佼者,我都爱听,都百听不厌。
一则韵味醇厚,二则委婉动听。我想两位大师天赋固然很好,尤其谭先生。不过更多的是唱的功力和技巧。我觉得我们听戏学戏的人还是要多听功力,少听特色。多找共性,少找个性。无论学谁,学的是发声的境界,运气的功力。听某一段,不仅学腔学嗽,更听听这段里,是什么样的发音位置,口型应该是怎么摆的,气口在哪儿,气有多么深沉。哪个字横音儿成分多,哪个字立音儿成分多。怎么放横放宽怎么立得结实,怎样横竖都有上下自如。总之我认为,多学技术,学够了技术再谈特色,再说流派。而且你学多了技术体会够深了你再听谭富英和杨宝森,原来他们好听的地方,是一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4
是杨宝森还是谭富英,这个老实说门槛是有点高了,什么时候过渡到这个层面呢?问的杨宝森或谭富英,以免有倾向性。再有一点就是杨宝森和谭富英的审美区别还是挺大的,到这个阶段自然心里会有一个基于流派的倾向性。我拿马连良举例,入门阶段直接学马连良肯定不合适,老唱片杂音干扰太多,而且上来就层次太高,容易学走样。这个阶段自己体会,就到了当你能够分辨出张学津和冯志孝的区别来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马连良了。
这个区别要细致,不是很宽泛的。诸如一个学马连良年轻时代一个学马连良年老时代这样的区别,这个太粗放了,要细致,比如说张学津和冯志孝在《淮河营》辞别千岁长安转这一句里,后面的腔里有一个音节的高低是不同的,要体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开始学习马连良了。到了这个程度,你自然会知道你更想学习的是杨宝森还是谭富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4
是杨宝森还是谭富英,这个老实说门槛是有点高了,什么时候过渡到这个层面呢?问的杨宝森或谭富英,以免有倾向性。再有一点就是杨宝森和谭富英的审美区别还是挺大的,到这个阶段自然心里会有一个基于流派的倾向性。我拿马连良举例,入门阶段直接学马连良肯定不合适,老唱片杂音干扰太多,而且上来就层次太高,容易学走样。这个阶段自己体会,就到了当你能够分辨出张学津和冯志孝的区别来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马连良了。
这个区别要细致,不是很宽泛的。诸如一个学马连良年轻时代一个学马连良年老时代这样的区别,这个太粗放了,要细致,比如说张学津和冯志孝在《淮河营》辞别千岁长安转这一句里,后面的腔里有一个音节的高低是不同的,要体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开始学习马连良了。到了这个程度,你自然会知道你更想学习的是杨宝森还是谭富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