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的演变,并谈谈从中得到了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1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 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相继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前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活力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部地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3年,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最慢的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差距均为2.57个百分点;2007年,东北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跃居“四大板块”首位,增长最慢的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仅为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到0.06个百分点,而且这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2007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33.7%和33.6%,均快于东部地区的1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也均大大快于东部地区。上述新变化,反映出目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积极意义。
当前,各地区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地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究其原因,与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不无关系。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现行*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真正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从*机制上下工夫,着力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地方事权相一致的财税*,特别要加快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要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扶持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发展,抓紧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研究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体系,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划分格局先后经历了沿海和内地两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地带,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这种划分只考虑了地理区位,而未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因而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攀比,最终导致区域*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
为解决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的部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逐步形*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区不顾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一味要求国家将其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而不愿列入*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行为。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和区域*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区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