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9:32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9:32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20:29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20:29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9:32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20:29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辛亥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