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1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个性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最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构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此刻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留意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之后,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3、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那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是不知怎样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能够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能够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先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个性高兴。之后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4、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就应着军服才好。”彭总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就应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5、*: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
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
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
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
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
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
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
4、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
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
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
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
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5、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
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
*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
*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1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个性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最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构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此刻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留意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之后,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3、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那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是不知怎样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能够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能够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先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个性高兴。之后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4、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就应着军服才好。”彭总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就应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
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朱德尊敬老师
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
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他对红卫兵揪斗老师、践踏民族美德的行为极为痛心。
2、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魏昭尊师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5、*: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
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
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
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
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
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
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
4、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
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
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
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
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5、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
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
*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
*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
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朱德尊敬老师
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
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他对红卫兵揪斗老师、践踏民族美德的行为极为痛心。
2、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魏昭尊师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1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个性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最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构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此刻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留意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之后,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3、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那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是不知怎样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能够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能够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先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个性高兴。之后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4、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就应着军服才好。”彭总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就应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5、*: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
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
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
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
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
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
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
4、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
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
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
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
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5、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
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
*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
*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
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1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个性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最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构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此刻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留意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之后,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3、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那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是不知怎样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能够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能够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先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个性高兴。之后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4、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就应着军服才好。”彭总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就应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1
1、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个性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最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构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此刻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留意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之后,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3、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那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是不知怎样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能够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能够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先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个性高兴。之后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4、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就应着军服才好。”彭总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就应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5、*: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5、*: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2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
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
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
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
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3、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
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前辈。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
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
4、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
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
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
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
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5、徐特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
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
*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上桌时,*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应该坐上席。”
*谦让道:“您是*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4:23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
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