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2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49
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天平天国。直到1864年六月,湘军攻陷南京城,天平天国失败。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在打败天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风雨飘摇的满清朝廷,面临两次鸦片战争的创伤以及国内划江而治的天平天国而最终得以残存。曾国藩可谓有再造之功。
对于曾国藩不余遗力所要维护的满清朝廷,当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在南京城下,有人劝其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王。但曾国藩并没有走上这些人所设想的权臣之路或者帝王梦。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他大力主张裁撤湘军,消除朝廷的“眼中钉”。
曾国藩的功成身退完美展现儒家所追求的从立功到立德的转换。那么他对于所极力维护的满清朝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是否认为满清度过此劫就可江山万年?通过他与幕僚赵烈文的对话,我们发现他其实也是存在疑问的。以下摘录自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中的原文,且看他们如何预言满清的未来:
1 预言清朝五十年内必亡
初鼓后,涤师(指曾国藩,号涤生)来畅谈。
曾国藩: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自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蹙额良久):然则当南迁乎?
赵烈文: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曾国藩: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国藩: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
赵烈文:如师身分,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然生死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亦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所关甫大而忍恝(jiá,无动于衷)然乎?
为什么赵烈文敢于看似大言不惭的预言满清不出五十年必亡?并非毫无根据,反而是根据深刻的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我们且来看《能静居日记》里面的另一则对话:
2 品评恭亲王
一日,曾国藩与赵烈文谈起恭亲王
赵烈文:在上海见恭邸(即恭亲王)小象,盖一轻俊少年耳,非尊彝重器不足以*百僚。
曾国藩:然。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
赵烈文: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见时局之不得不仰仗于外,即曲为弥缝。昨与倭相(指大学士倭仁)争持,无转身之地,忽尔解释,皆其聪明之征也。然随事称量轻重、揣度形势之才则有之,至已为何人,所居何地,应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会。身处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覆悚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
我们当然不能把这些对话完全理解成赵烈文一个人的理解,其实曾国藩的沉默或有意不提,甚至进而反说,已经代表了某种态度,只是囿于自己的地位,不好意思显言之而已。其实在他觐见两宫皇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时,已经隐然感觉到朝中无人,满清未来堪忧。在与赵烈文的谈话中,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当时掌权者的人格或者能力上的缺陷。以下摘录自《能静居日记》:
3 品评两宫皇太后及诸要人
曾国藩上任直隶总督时,见到了两位皇太后,以及朝中诸要人
曾国藩:两宫(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奕诉)、文(文祥)、宝(宝鋆)数人。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柏川(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宝鋆)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倭仁),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忧。
历史的发展正如曾国藩与赵烈文的预言,1912年二月,清帝溥仪*逊位,清朝结束。
有人说曾国藩是后世军阀的鼻祖,认为他种下了清朝灭亡的根源。其实这种看法未免偏颇,因为病人总不能把死亡归结为医生的手术刀。那么清朝到底是亡于什么呢?我认为清朝亡于顽固的思维,亡于短浅的目光,更亡于不知世界大势滚滚而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50
因为当时他已经看透了清朝腐朽的本质,同时对世界各国的趋势也有了准确的判断,所以才会预言,清朝必定会在50年内灭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50
*。清朝的*只知道享乐,不为国家着想必定灭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51
他是这样说的,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合久必分这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皇帝的权威还在,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是未来朝廷会首先垮台,各地出现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会超过五十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51
因为他对于这个王朝现在的状况特别的了解,不管是王朝以后的发展,还是现在君王的决策都看的很明白,他能看到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