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8 00: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08:16
采用新技术 保障抗战时期用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工厂、机关、院校和人员内迁到大西南后方,集中在重庆、昆明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昆明是当时第二个重要大城市,新兴了发电厂、炼铜厂、化工厂等一大批企业,大专院校数量增加,滇越铁路是联通境外唯一的铁路运输线,人口也大增。因此,工业、交通和生活用煤需要量急剧增加,保证煤炭供应十分重要。云南明良煤矿是昆明地区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但规模小,技术落后,地面运输不配套,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土法开采的小矿。王德滋于1939年到云南明良煤矿公司后,首先采用当时的先进技术对矿井进行大的改造。在战时物资供应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凿了平硐三处,大幅度提高了全矿的生产能力。建立了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用蓄电池矿灯取代了矿工在井下用的电石明火灯,保证了安全生产。原来的地面运输是几十辆“木炭汽车”运煤,运量小、成本高、不安全,不能担负产量增加后的运输任务。为此,修建了由该矿到滇越铁路长20多公里的运煤轻便铁路。并且因地制宜设计了利用重力分三段下放重斗车,用畜力拉回空斗车的方法,解决了煤炭地面运输问题。对明良煤矿的技术改造,不仅保障战时昆明地区用煤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且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有着示范作用,对促进西南地区煤矿技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保障抗战时期昆明地区用煤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南京国民*颁给的“胜利勋章”。
创建煤炭科研机构 培育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我国煤炭科学技术研究基本上是空白,1956年国家决定筹备成立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1957年4月,王德滋被任命为院长,同其他几位院领导一起创建研究机构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工作。由于煤炭工业涉及许多专业,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研究体系。经过六七年的不懈努力,到1965年,已建立了10个研究所:北京有开采、建井、煤化学、经济研究所和煤田地质研究所(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5个研究所,外地有唐山、抚顺、上海、重庆、太原5个研究所(现均为分院)。这10个研究所包括了煤炭工业涉及的煤田地质勘探、矿井建设、煤炭开采、煤矿安全、采掘机械化、煤炭洗选、煤化学及加工利用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实现了研究机构专业的配套。
王德滋长期在煤矿现场工作,对煤炭生产建设的急需有深刻的体验,从担任院长伊始,对煤炭科研工作的方向就有很明确的认识,他经常强调煤炭科研要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和基础研究。他说:“我们是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应当把结合实际,研究解决煤炭生产建设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在制订科研计划,部署科研力量时,他提出1∶8∶1的意见。他说:“我们和中国科学院不同,用10%左右的力量搞技术基础理论就可以了;我们和厂矿研究所也不同,但有时现场找上门来,要求解决一些生产急需问题,我们也要管,也要抽一些人去搞‘门诊’,一般不超过10%的力量;其余80%左右的主要力量,应针对生产建设中的技术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攻关”。按照这样的思路,重点是对煤炭工业当前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例如,由于煤炭产量增加很快,对坑木的需要大增,我国木材资源又不很丰富,因此,“坑木代用”成为当时煤炭生产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61年王德滋率工作组到全国主要矿区实地考察坑木代用与节约情况,工作组提出的报告为煤炭部采纳。同时,他立即组织力量在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新型支架的研究,亲自审查研究方案,深入课题了解进展,观看试验情况,帮助解决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他积极组织和领导下,水泥支架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代用了大量巷道支架用坑木。此后,金属支柱又研制成功,大量推广应用于耗用坑木最多的采煤工作面,取代了木材支柱。“坑木代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坑木供应紧张的问题。为煤炭大幅度增产创造了条件。又如“冻结法凿井”是一项新技术,即用冷冻的方法将含水的流沙地层实施冻结,然后凿井,避免水、砂涌入危及工人安全和凿井失败。我国煤田上覆地层为冲积层者不少,尤其是华东地区,有很厚的冲积层,迫切需要解决在这些地方凿井开发新煤田的问题。因此,建院开始就作为急需问题,重点研究,现已大面积推广,为开发新煤田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王德滋不仅注重抓研究开发,还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配套成龙。在审议、鉴定科研成果时,他很关心厂矿能否掌握和推广后的效益。他常说:“不要一出成果就完了,还要关心推广应用,必要时派人去现场具体帮助”;“我们只提供单项技术,其他环节不配套还是发挥不了生产效益”。例如,在研究采煤机工业性试验具体问题时,也要问及相应的工作面支护、顺槽运输和通风等配套情况,甚至采区煤仓及其自动化问题也想到了,给科研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部署解决当前急需的同时,还兼顾长远和基础研究。如煤田地质结构(包括古生物、煤岩对比等)、水文地质、煤炭分类、煤的可选性、煤炭燃烧、煤炭加工利用、标准化等都建立了研究室或立项进行长期研究。扩大研究队伍
在建立建设研究机构的同时,积极扩大研究队伍,增加了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王德滋十分热心对青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际工作锻炼他们,在研究方案、总体设计、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帮助他们使研究成果更适合煤矿的实际条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得更好。他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院初期就聘请前苏联专家为顾问,接收了国外留学回来的技术人员,还选派了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后期尽管他年老有病,但仍深入到煤矿现场,到矿井井下调查、看试验情况,参加成果鉴定等,严格踏实的作风,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对年轻的科研人员都有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