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社火有哪些表演节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9: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09:25
摘要:本溪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属于武技类,因此也称“武社火”,当地俗称“武秧歌”。杨和礼告诉记者,社火的演出,主要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本溪社火类似于京剧中的武打戏,社火在出场时通常先排兵布阵,前面有将,后面有兵卒,呈现出古老战场的气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本溪社火都有哪些表演节目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溪社火”,也称武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它主要流传在本溪市明山区和本溪满族自治县一带。过去交通闭塞,汤河和太子河在这里汇流,形成了水上运输主要通道的河运码头。那些被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所吸引的中原商贾纷至沓来,沿太子河而上冶铁、采煤,云集从业,使这里成为与中原经济、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地域。古老的中原汉族文化在这里得到融合和传承,因太子河道是其交通要道,故而流传地域大都沿太子河上游自下而上分布,形成了这里民间文化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
一.活动介绍
社火是在节日和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杂戏、杂耍。从民间流传的“演社火,给神看”的民谣中,可以悟出其“祛瘟压邪,纳富求祥”的含义。社火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阴历正月初五至十五之间,其中正月十五是活动的*。社火队伍组织起来之后,要按照惯例,先拜庙,然后从村东走至村西,其名日“踩街”。最后,走至一处事先选好的场地,圈场演出,其名曰“定场”。演出时几出戏的顺序,要按照节目内容所反映的年代进行排列。演出结束之后,还要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领阵人都要率领众人在院内走个长蛇阵,其含义是把三灾六难都卷走。如果谁家有病有灾,就要在这一天的晚上大开门窗。凡见此景,“武身子”必须进门走一趟,意在驱赶瘟神。正月十五灯节的夜里,整个队伍要走到四处无人、不见灯火之处,卸掉装束,意味着社火活动结束了。敲锣打鼓地去,鸦雀无声地归是社火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溪社火表演程序是两头走阵中间打。走阵,显然是受到本地地秧歌的影响。众人在领阵人引导之下,走出长蛇阵(卷菜心)、八卦阵、六合阵等不同的阵式。本溪社火每次演出,都不得少于四出戏。角色均在二三十个以上。因为全是武戏,表演者大部分是武将扮相。也称为“武身子”。背扎护背旗,手持兵器,表情严肃,威严雄壮。队伍中惟有领阵人不化妆,手拿一面3尺见方白地红边中间绣“令”字的令旗。走阵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依次表演的一出出戏,戏的内容和情节是通过武打动作展示出来的。最后再以走阵结束。每次表演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
二.表演程序
本溪社火的表演程序比较复杂,它的表演区域,有正场和反场之分。以鼓为中心,演员背向鼓时为正场,面向鼓时为反场。每出戏的主要角色,称为“架梁的”(即武打艺人)。以两伙艺人做完一套动作的“亮相”为一个单元,叫做“定式儿”。每个角色的出场动作,统称为“拉架”。每出戏开场即出的,便是“架梁的”,他的出场动作多以“飞脚”为主。在煞鼓点(打鼓时的停顿)的同时“定式儿”,这时他必须站在正场的位置上。然后,再接做一套“拉架”动作,在煞鼓点的同时,又在反场做“定式儿”。其他的角色,则站在反场的位置上,与“架梁的”对峙。开打前,先由鼓师煞住鼓点,然后以“架梁的”顿抢为号,鼓师大喝一声“嗨!”鼓点骤起,意味着开打。开打,是戏曲中的术语,就是战斗,武秧歌的开打,分为五个回合。第一回合叫“原位”,也就是说。对打的双方,做完套路动作之后,又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第二回合叫“单划合”。“划合”很像戏曲中的“过合”,也是一种调度手段,你来我往,互易其位。往来一次称“单划合”;两次则为“双划合”。第三回合叫“横场”,即对打双方分别从正场和反场的位置调度到鼓的左右两侧。第四回合叫“双划合”。第五回合叫“败场”,即战败之后的退场。无论哪个角色,手中拿什么样的兵器,无论是几个人的开打,都要做这五个回合的动作。每个回合所做的套路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例如:刀对*的第一回合,从“转身*花”开始,接“凤凰三点头”、“划合”、“回马*”和“转身挡*”,再接“凤凰三点头”、“搅*”、“定式儿”,直到第四回合结束,动作没有变化。第五回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连三*”、“泰山压顶”等动作。虽然动作略有增加,但大同小异。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武打阵势,或称做套路。本溪社火的每出戏,均以“架梁的”被驯服或被抓获而告终,例如:《百草山》的白大娘,《三英战吕布》的吕布,《对松关》的罗章,《九龙山》的杨再兴。
三.表演使用兵器
本溪社火表演中使用兵器种类较多,如:刀、棍、*、剑、锤、鞭等。动作套路也较多,如:“刀对*”、“*对棍”、“*对三节鞭”、“*对斧”、“*对双刀”、“*对*”等。使用不同的兵器,有着不同的“定式儿”,因而“定式儿”也就很多,如:“弓步举*”、“虚步持刀”、“正步背棍”、“弓步持斧”等。根据兵器的不同性能和特点,把这些动作融合在不同的动作套路之中。
四.特点
本溪社火沿用古老的传统形式,又融进了当地的民俗,谓之“武秧歌”而不扭,以武为主,充分利用十八般兵器,显示“武”的力量,从而形成一大特色。社火艺术历史悠久,可称之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早在“七五”期间,本溪社火就同本地的寸跷秧歌、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乞粒舞、乞丐舞、唱月等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作为文化遗产收录,对于它的挖掘、抢救不但为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对进一步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溪社火具有民俗性、融合性、稳定性。它充分展示了本溪地区民间习俗的特征,是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的产物。本溪社火以村落为单位,各村都有自己传统的社火种类,又有自己的师承关系。传承方式以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为主,对内只传男不传女,不允许本村人到外村传授技艺,因此本溪社火形式虽然单一,但内容稳定。本溪社火的传承谱系:一代艺人王亭礼(卧龙地区)。二代艺人袁玉章(卧龙地区),学艺时间1932年。三代艺人吕松林、安成中、谢英(同江峪地区),学艺时间1940—1950年。四代艺人杨合礼(同江峪地区)、马永纯(蜂蜜砬子村),学艺时间1965、1963年。
五.代表节目
本溪社火的代表节目有《百草山》、《凤鸣关》、《对松关》、《虎牢关》等,而《盗仙草》、《天门阵》、《神农捉野苗》等尚在整理挖掘中。同江峪社火队编排的节目有《三英战吕布》、《对松关》、《长坂坡》,杨和礼介绍说,由于现代人对历史故事不太了解,明年春节社火队再演出的时候,他准备加入一些解说,他还准备将《岳飞传》的一些片断以及二人转中《双锁山》之类的节目吸纳过来,多排几出节目。杨和礼对记者说,本溪社火能留存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再不好好保护、不继承下去就会失传,社火得到各部门的重视,他是打心眼里高兴。
六.保护
上世纪80年代,本溪市群众艺术馆、本溪县文化馆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溪社火进行过普查、研究,已撰写、编辑出版了《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本溪卷》,对包括本溪社火在内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述,保存了这些艺术形式的珍贵资料,使之得到较好的静态保护。在本溪社火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项目后,本溪市群众艺术馆、本溪县文化馆组建课题组,收集、整理本溪社火的相关资料,挖掘、研究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撰写论文、指导恢复排练、制定保护方案,将本溪社火正式提上保护日程。本溪社火在2008年6月,经*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相关推荐:
看辽宁传统文化知识大全听东北大鼓赏大秧歌学剪纸知辽宁
辽宁饮食文化特点辽宁饮食文化介绍
辽宁方言有哪些特点辽宁方言特色介绍辽宁地方言概述
辽宁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辽宁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海城喇叭戏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海城喇叭戏艺术特色及历史起源介绍
抚顺地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哪些抚顺地秧歌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概述
庄河剪纸有哪些表现样式庄河剪纸表现形式及传承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