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的民风民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7: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1:01
浏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敦厚淳朴著称。由于历代兵燹频仍,变化很大,许多姓氏村落,都是从外省移民来的,现有十一个民族(汉、蒙古、回、藏、苗、壮、朝鲜、满、侗、瑶、土家)因此风俗各异,兹就主要的略述一、二。
一、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为新年。因立春在其前后,又称“春节”。过去这一天雄鸡初鸣之时,由男主人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编炮,叫做出行,有些地方也叫“
开财门”。天亮后,主人首先用红纸签写上“元旦发笔、万事如意”、“出门大吉、对我生财”等字样贴于两扇大门上,大门上贴门钱,以示财源茂盛。早饭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饭菜,寓意“有现成的吃”。但青菜芋头不能少,表示一年中“清清吉吉,百事如意”。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只吃素不吃荤,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旧换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全家敬过天地、祖宗后,晚辈和小孩子向长辈拜年,长辈照例用红纸包一些钱赠给小孩,叫“压岁钱”。现在除农村中老一辈还沿用这种风俗外,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就少见了。但拿“压岁钱”,城乡都有,不仅拿给自己的孩子,还要拿给亲朋戚友的孩子。也有向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压岁钱”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从初一起,人们见面互相请拜年,亲朋好友之间要登门上户专程拜年,叫:“恭喜!请拜年!”或“新年好!”。以前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说法。现在拜年比过去简单化了。封建时代儿女给父母、少者给长者拜年要跪拜,后来慢慢地简单化只拱手作揖,现在除上了年纪的人还拱手外,其他大人都见面只互相道贺。
春节期间,有些地方的人家有邀“春饭”的习惯,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后,把亲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春饭”。主要是团聚一起,共叙家常,总结过去,计划来年,互相答谢。这一餐饭比过年饭要讲究,要凑足十碗菜。吃“春饭”时桌上虽有鱼但不吃,意思是说有鱼(余)有剩,年年有余。因不吃鱼,过去还有以木鱼代替的。现在讲起来,真有点近似滑稽了。
从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节止,为舞狮、舞龙、龙灯时间,前面一人持一红贴,贴上印有“恭贺新禧”、“恭贺新春”等字样,这叫拜年贴子,发了贴子后,狮、龙要进屋去拜年,主家见狮、龙来了,要燃编炮迎接,走时要放编炮相送,狮龙走后有一人收红包,叫做“赏封”。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初四、五以后市场开始供应“元宵团”(用糯米做),元宵团象征着团结吉利之意。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点灯,有的地方连门弯角落里都要点上烛。有句老话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现在县城开始举行灯会和灯谜活动。
立春。每逢立春时刻,农村各农户都郑重其事,有的将鸡蛋放在盛了水的盆子里,能把鸡蛋竖起来的时候,说明立春时刻已到,即燃放编炮,表示庆贺。有的民间艺人,则化装成老农,背着木犁,牵着小牛犊,走村串户作耕田状,叫“送春牛”。有的地方,在立春这一天,首先准备好一束四季常青的树枝即松、柏、竹等,立春时刻一到立即燃放编炮,把松、柏、竹枝接进家来,谓之接春。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作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能“明目”。查其资料地菜即荠菜,其子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之功能。三月三气候一般都反常,所以老人常教导小孩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清明节。清明前后三天为扫墓时间,大多数人在这一天都拿些钱纸香烛,烧到祖先墓前,并放编炮,有的墓顶上铲一块园草皮放着,再插上三根挂山签。表示已经祭扫过。解放后,许多地方和学校,清明节这一天,到烈士墓或陵园去敬献花圈,悼念烈士。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蒲节,因为这天要悬挂菖蒲。五日一到,家家户户门上插上蒿艾,挂上菖蒲,相传艾菖悬在门上,瘟疫不敢临门,象老虎一样威严,所以叫悬“艾虎”;菖蒲形状似剑,挂在门上借以*魔鬼,和一切*势力,所以叫做挂“蒲剑”。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习惯(近年科学考证,此酒有毒,不能饮用),说是“饮杯雄黄酒,百
病都逃走。”吃剩的雄黄酒,满屋喷洒,传说可以驱蚊虫。这一天还要吃包子、粽子、盐蛋,还划龙船。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为鄱官节,谷米、时菜试新,谓之鄱官试新。以前鄱官节前后,城镇附近的农民把收获的新米担到街上,并带上一把新稻草,使人们看到他担来的米是新米,人们买了吃,叫做试“新”。到了六月六,一般气温很高,有“六月六,晒得鸡蛋熟”的谚语,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这一天翻晒衣服,传说这一天翻晒的衣服,就不会发生霉变虫咬了。
中元节。农民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要为已死去的亲人包封一些纸钱,烧给他们,叫做烧包。有所谓烧包记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吃月饼,晚上赏月。过去还有戏打中秋菩萨的游戏。城市居民赏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讲究了,备有各种水果,高级月饼,高级糖果、烟酒之类的食品,还配有电视机、录音机助兴,一家人团聚,对月而坐,共享天伦之乐。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活动,叫“重九登高”,现在也还有些学校,选在这一天组织学生爬山登高。现在倡导为尊重老人活动日。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称为小年。人们叫“过小年”,说是给孩子过年。实际上从这一天起就忙于准备过年了。要全面打扫卫生,屋内屋外都要扫得干干净净,室内摆设得整整齐齐。大都贴门联,少数贴窗花,呈现出一片喜象。过去农村有“送灶神”的,祝愿灶神上天奏好事,下地带吉祥到了三十日,又用放编炮点油灯摆三牲把灶神接下凡间,这种活动到现在已很少见了。(当然是迷信思想,是一种精神寄托摆了)。在旧社会,资本家、地主富农,一般都定在这一天为店员、雇工下工,这天中午备了一桌饭菜,如老板请你上坐,就说明明年不再雇请你了,吃了饭就自觉收拾行李告辞。
过年。家家户户忙于送旧岁,迎新年。现在农村生活富裕了,大部分人家杀猪过年,俗称“杀过年猪”。城乡人家不杀猪的,鱼肉也购买得多,腌腊肉腊鱼,很多人家能吃到次年三四月间。为了过上热闹、丰盛的年,家家户户购买的点心内容丰富,品种也很多,既是自己吃,更是热情招待拜年的客人吃。大年夜吃团年饭,菜的样数多,全家吃得酒醉饭饱还有剩余,“有吃有余”,象征幸福!饭后,大人围炉向火,火要烧得大,谈笑话家常;青少年通宵达旦放编炮、放烟花;有的小孩还提着灯笼,逐家逐户请“辞年”,以示敬意。半夜过后,即零点开始,家家户户又放编炮叫“迎新年”。
嫁娶。男女结婚,旧社会,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没有什么自由,不知造成了多少青年男女似“梁祝姻缘”的悲剧。还有女家讲采礼,男家讲排场,浪费很大,至今还留有很深的烙印,这都是些封建的陈规陋习,变相的买卖婚姻,与我们如今新社会、新风尚是格格不入的。
洗三朝。过去,谁家出生了孩子,即由男家去女家报喜,小孩生下第三天,给孩子洗澡叫“洗三朝”。把鸡蛋染红,凡洗三朝这一天来了家里的客人都有红蛋吃。
在北区一带,谁家生了小孩,邻里或亲友还有送“字、号”的风俗,即将给小孩取的“名、字、号”写在一张大红纸上,然后敲锣打鼓鸣编炮送上门,贴在堂屋中间,所取名字,一般都比较高雅,此时主人亦鸣炮迎接,并热情招待。
丧葬。过去人死了一般要报丧,在城里张贴讣告,农村是用讣闻,请吹鼓手,奏乐吹打,以示哀悼。过去还有请和尚或道士开路、送香成服、解灯、做“道场”之俗。在北区,死了人还有“唱夜歌”的风俗。夜歌是从成服那晚起唱到出殡晚上止。夜歌分
为三大内容。首先是开歌场,就是礼节性的几句开场白,接着是主歌,内容是歌颂死者一生的美德及女儿子孙中孝敬长辈的好人好事,也有批评他们中的不恭行为。最后是收歌场,是带感谢性的。歌词虽然是随口出的,但仍有一定规矩,象做古诗一样,讲究音韵,称“园口”,以锣鼓相伴,内容生动、风趣,群众很爱听。相传唱歌是根据古代庄子的“鼓盆歌”演变而来的。有表扬批评的作用,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1:02
【浏阳婚礼风情】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浏阳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的。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龛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若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柬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抬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新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男家长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公爹)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娘家设午宴答谢贺客,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农家自产的副食品)。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
*初,特别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自觅介绍人。举办婚礼时,有主婚人、证婚人致辞,介绍人讲话,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交换戒指等,而废拜堂旧习。农村则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亲,叫看亲。姑娘可向男客献茶,一改过去在揭盖头时才能见面的习俗。
【浏阳民居风俗 】
浏阳民居一般为一家一栋屋,中为厅,前有廊。有的一侧有厢房,呈曲尺形;有的两侧均有厢房,戏称“一把锁”。厅也叫堂屋,堂屋两侧的房子叫正房。厅两侧各有一间正房的叫“三大间”,也有“五大间”、“七大间”甚至“九大间”的。富家多住由前后两进或多进、左右横栋围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门、围屋,并有八字墙、山字垛、照壁等。大户人家,前后迭屋有五进甚至七进之多,每进厅屋均设楼空雕花屏风式中门,每厅之间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过亭相连。逢喜事各进中门洞开,从大门至上厅神龛,深数十米甚至百余米。正厅两侧有对称式横厅,厅外连厅,回廊与巷道将数十栋房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进屋,如入迷宫,知进不知出,颇具建筑、艺术价值。这种聚族而居的大屋场在*以前并不鲜见,在浏阳北乡可说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户人家。这种屋场宏大气派,便于喜庆活动,但室内采光不好,中心区域阴暗潮湿,春季甚至生绿苔。*时兵火水患频仍,大屋场多遭破坏,越来越少。现浏阳等地尚存数处,弥足珍贵。如浏阳龙伏乡的发八寺大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内有正厅、横厅14个,曾同时宴客300桌。
长沙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吊于楼,钩上挂炊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绩,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浏阳有些乡村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使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和对主家均不利。
浏阳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异。丘陵地区,因木材丰富,地势适宜,房屋较高大,屋脊有的高达8米多,进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楼上钉木楼板,楼上可开铺、储粮、堆农具杂物。墙脚多用麻石、红石或烟砖,墙体多为土砖砌成,也有士筑的,甚至全用木质墙,称木心屋。富家也有烟砖到栋的。山区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筑墙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间屋场,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谓“朝南起个屋,子孙好享福”。有的人笃信风水,要求屋后及两侧“有龙脉”,山势左环右抱,前有流水,地势开阔。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灾难多,便怪屋场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几改槽门朝向的。同时讲求屋前屋后有风水树,使屋场深藏不露。若古树繁茂,则认为屋场兴旺,人丁繁衍。谚云:“屋旁有大树,屋内有寿星。”如有外人毁风水树,则全屋场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将树团团围住,大有“誓死捍卫”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请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择吉日动工。树大门框或上梁时,更为隆重,要宴客。特别是上梁,须举行仪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谐音“子”,寓意子孙发达。梁木正面中心处画有红黑相间的太级图,两端书“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与图之间各画一个八封图。上梁时,由匠师喊彩,如“贺喜东君,今日上梁。张良斫树,鲁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浏阳的民风民俗
浏阳有些乡村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使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和对主家均不利。 浏阳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异。丘陵地区,因木材丰富,地势适宜,房屋较高大,屋脊有的高达8米多,进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楼上钉木楼板,楼上可开铺、储粮、...
浏阳民风民俗
浏阳有些乡村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使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和对主家均不利。 浏阳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异。丘陵地区,因木材丰富,地势适宜,房屋较高大,屋脊有的高达8米多,进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楼上钉木楼板,楼上可开铺、储粮、...
浏阳春节的民风民俗、节日采风等知识
1.祭神祭祖、拜年 浏阳大围山,客家人,大年三十起床,早饭随便吃一顿,然后祭神祭祖,准备团圆饭,团圆饭一般在下午吃。大年初一早饭吃素,号称开头吃斋,相当于一年都吃了斋,清清洁洁一年。吃完早饭就祭神祭祖、拜年。 以前大年三十晚饭要多煮,留到初一吃!三十晚上团圆饭,腊鱼不到元宵不能吃!初一早上要吃青菜炖芋头,寓...
湖南省民风民俗
此外,浏阳地区的三朝送号习俗,以及办满月酒、百日酒等,都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民俗传统。长沙的生日习俗丰富,如鲤鱼开荤、周岁抓周等,每岁生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做寿是重大的人生里程碑,男满60岁、女满50岁通常会庆祝,有搭寿台、点寿烛等传统。而躲生、母在堂不做的习俗也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江西的民风民俗
2、“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3、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
关于民风民俗的题记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
本土--长沙的民风民俗
长沙的民风民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长沙人的饮食习惯。长沙烹调讲究色香味俱佳,豆鼓和辣椒是最常用的佐料,几乎每道菜都会加入辣椒,这体现了长沙人对辣味的偏爱,有“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的说法。尤其是吃鱼,如果没有辣椒,就会觉得味道不足。其次是节庆习俗中的“旱茶”文化。在...
本土--长沙的民风民俗
长沙的地方特产同样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湘绣:湘绣起源于长沙县(现属开福区沙坪一带),与苏绣、蜀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长沙设有湘绣博物馆,用于研究、展示和销售湘绣作品。菊花石雕:菊花石雕是长沙的一大特色,其中重要的菊花石产于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石中天然生有白色菊花图案,经雕刻...
湖南的春节有什么民风民俗?
浏阳三朝送号习俗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
本土--长沙的民风民俗
民风:保守,彪悍。民俗:1、不放辣椒不成菜 长沙烹调菜肴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2、年节旱茶 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