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6:38
铁场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围屋和碉楼是清溪客家人数百年来风雨沧桑、发展变迁的见证,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铁场村韩氏客家围屋是清溪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
韩氏客家围屋是本地大姓韩姓族人的祖居,共由四座围屋组成,分别是上围、下围、坝围、鸡公田围,其中最古老的是上围。历经两个多世纪,住过二十多代人的围屋,如今已踱入了历史古迹的行列。2004年,铁场客家围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场客家围特点
在客家围屋的四角耸立着的一座座方形的烟囱式的建筑,那就是碉楼。碉楼和麒麟舞,客家山歌、客家酿酒一样,都是清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溪,几乎每条村都有碉楼,像镇中心的清厦村就有好几座碉楼。
碉楼是客家人为维护自身安全或本村、本族的利益而修建的一种防御性建筑。清溪现存的碉楼多为清末民初华侨出资修建,其建筑风格中西交融,既保留岭南传统建筑元素,亦融入西方建筑元素,至今不少碉楼看上去仍然“洋气十足”。
碉楼占地面积一般在25至50平方米之间,都呈四方立柱型。墙体是用泥、沙、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的。
而为了使墙体坚固,人们运用了一个令现代人也为之啧啧称奇的神秘方法——把糖水和糯米饭渗入三合土中,通过化学作用,可以使墙体变得似铜墙铁壁一般。 碉楼易守难攻,内部空间较大,里面存储上粮食和水,可以顶得住十天半月的袭扰而衣食无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铁场客家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