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5 15: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4 11:53
称经痛。原发性痛经找好中医,几付药即可治愈。继发性的即在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又发生痛经的较难治点,但只要多吃几付药即可。现将收集的有关资料转录于下,供你参考: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一.痛经的分类 [西医学分类] 西医根据经期女性盆腔脏器有无器质性疾病,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痛经病人如果经过仔细检查,未发现盆腔脏器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经检查发现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于前屈或后倾、宫颈口狭窄等疾病者,称为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容易痊愈。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妇女中的发病率为33.15%,基中功能性者占53.2%。 [中医学的分类] 中医学上所讲的痛经,主要指原发性痛经。其分类主要根据痛经的寒热虚实之别,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胞中型、湿热下注型、气血虚弱型、肝肾虚损型等证型。 二. 痛经的病因 [西医学认识] 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者一般不发生经行腹痛。研究表明排卵后孕酮能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前列腺素能在经前数小时开始刺激子宫肌层收缩,整个经期子宫收缩呈节律性增强以致子宫张力升高,前经患者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更高,引起子宫的缺血、缺氧,引起极度疼痛,而导致痛经。 有时排卵月经子宫膜整块排出,致子宫收缩不协调而引起痛经。但痛阈因人而异,并有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内在或外来的刺激可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恐惧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神经纤维而引起疼痛。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因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内膜异位症系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同样有周期性改变及出血,月经期间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粘连,而使痛经逐渐加重,内诊可发现子宫增大较硬,活动较差,或在子宫直肠陷窝内扪及硬的不规则结节或包块,触痛明显。 [中医学认识] 中医对痛经的解释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与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因为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满盈,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会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满盈到溢泻,以通为顺,若冲任胞宫阻滞则痛;经血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临床分型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 三.诊断 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是痛经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1-2天,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拒按或喜按,疼痛持续数小时至2-3天不等,随后逐渐减轻至消失,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外阴、*等部位,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坐卧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发生晕厥而急诊就医。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四. 痛经的治疗 通过病史及全身、局部检查,寻找可能引起痛经的病因后,作相应的处理。 一般处理: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杨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对子宫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