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1:3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20
说法有三:
1、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因为胡巡抚是甘肃天水之人,又 是山东大吏,想以他之笔,标趵突泉之名,并压住这汹涌不息的趵突泉水。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 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因此趵突泉石碑 上的“突”字少了两点。
2、“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并不是错字,使用哪种写法是书家的创作自由。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3、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扩展资料:
据说,“明”字也是诸多碑文上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比如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成都武侯祠内也有块 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也有人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明良千古”就是这个用意。
参考资料:山东网-济南大明湖的那些"细枝末节" 石碑上的名写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21
大明湖南门牌坊以及旁边石碑上的“明”字,就多了一横。说法有三。
一、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字写成后,济南石匠选上好石材刻碑。
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
二、”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三、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扩展资料:
大明湖的异常奇物
“蛇不见,蛙不鸣”说的是在大明湖周围见不到水蛇,也听不到青蛙鸣叫。按照自然界特点,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声,而大明湖没有水蛇,有青蛙却听不到蛙声。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护城河里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里,立刻就不叫了,把原来在大明湖不会叫的青蛙放到护城河,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也被记载在《历城县志》中,而且已被列为我国四大自然生态之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济南典故:大明湖的“明”字为啥多了一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6:21
这“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家登州人于书佃书丹。时任济南泺源书院教授(训导)的于先生,可不是当今那些走江湖的书法家,写错别字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何以又多写了一点,岂不怪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