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4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6:21
本文速读:
1.两个月回本,线下流量入口,这是ofo的诱人模型,类似的还有便利店。
2.3天铺开一家,62天回本,这是公司内自助便利店的新做法,把传统货架玩出了花。
3.自助便利店做的是最后20米的消费场景,离用户近,离军备竞赛也很近。
类ofo的生意类型
ofo的财务模型是,200元单车成本,70元的折旧、维修、后续运营成本。每天单车单量使用10次,单次0.5元,每天5元现金流。270/5=55天。即两个月左右时间回本。
在快速回本的基础上,还具备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
基于这样简单的财务及潜力模型,共享单车斩获了138亿估值。
类似的商业模型还有么?有,便利店。
无论是一直被低估的商业街/社区便利店模式,还是公司内自助式便利店这样的新模式。
前者是自带加持效应的庄辰超投资的“便利蜂”,后者有“领蛙”、“好品”(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投资)、“零食e家”、“私蜜空间”、“老虎快购”等暗地里汹涌、总盘子也超过10亿的新玩家们。
便利蜂已经被解读得很泛滥了,今天聊聊新玩家们的生意帐。
做一道财务题
以杭州企业“领蛙”的BP数据为例。
拥有30名员工的公司内,自助便利店的货架一次性成本为400元,客户开拓、维护、物流、综合调度成本400元,单店产出日流水67元,毛利润25%,即每天17元收入,(400+400)/17=47天。即一个半月回本。
当然,这是理想中的模型。在我与领蛙ceo胡双勇的核对中发现,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助便利店全开放式的特殊性,存在损耗问题,也就是部分用户不支付的情况,目前领蛙的平均损耗在10%左右,这一部分都由企业方来承担。
规避这一问题的做法,是每个货架加装成本为200元的摄像头和发声设备,用户一付款就会感谢一声,同时摄像头也保持监控状态,通过一段时间的测试,损耗率可以控制在5%(所有措施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总有特别贪小便宜的)。财务模型修正为(400+400+200)/(17*0.95)=62天。
即,62天回本是在一个30人左右规模公司内,架设自助便利店的正常财务模型。
便利店的最后20米争夺
为什么选这个赛道,领蛙ceo胡双勇给了我八个解释:
1:最早我们做的是企业福利,给蘑菇街、有赞、智联招聘等公司提供下午茶供应,但这个模式完全依赖企业的采购,除了高福利的互联网企业,其他企业根本吃不消。所以变成了自助便利店模式。
2:使用开放式货架这么“土”的方式,是基于财务模型考虑。曾经试过用友宝那类自动售货机,30000元的成本,每个月不含电费还要800元租金,由于自动售货机格子就几十个,动销速度很慢,试了一个月下来,亏钱了。售货机模式,也许放写字楼可以(人流量足够密集),进公司不行。反而是货架这种形式,财务上是健康的,就算有偷拿的情况,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3:控制偷拿的技巧很简单,和企业签好协议,只要员工自己买的,那企业不用付钱,只要被偷拿了一点,那这个部分就得企业承担损失。企业为了省钱,很有动力去做监督。
4:提高毛利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销促产,通过消费数据判断最适合的品类,推出自有品牌的商品。目前来看,饼干糕点是最高的。一旦推出OEM商品,预计毛利可以从25%提升到30%以上,甚至冲刺35%。
5:同样是做到每月10万左右的营业额,传统便利店需要起码50万的启动资金,还有3个月左右的选址装修。使用自助便利店的模式,只需要铺开40家公司就可以达到,4万元的启动资金(铺开一家公司,需要货架400元,首次进货费600元)。在复制扩张速度上快很多。
6:快速扩张的基础是存货周转天数也不能慢。便利店行业平均是20-30天左右,7-11是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它周转天数是10.1天,领蛙目前是13.8天,北京类似的公司内便利店“零食e家”是25天。周转天数考验的是选品、库存管理、活动等运营上的综合能力。
7:在铺开到一定速度后,货架就成了企业服务入口,无论是提供高毛利的服务品类,还是收取陈列费、新品推广费等,都顺理成章。
8:传统便利店,哪怕是开在公司楼底下,也有500米以上的距离,把便利店开进公司,离员工不到20米的距离。对“越来越懒”的80、90后来说,这是更高效的方式。由于少掉了租金这一项开支,保证毛利的同时,自助便利店的价格比普通便利店便宜20%。又近又便宜,消费粘性还不错,目前的月复购次数是11次,相当于每两天就会消费一次。离用户的消费场景能近一点就近一点,这是最后20米的消费场景争夺。
被重新估值的便利店们
便利店的价值一直被低估。
在资本市场上,要么用PE(市值对应利润的倍数),要么用PS(市值对应销售额的倍数),这对高人工成本(24小时轮班)、高租金成本(靠近商业和生活中心)的便利店来说,很亏。
最明显的是全时便利店了,都106家店面了,估值才15亿。而在互联网行当,90后随便搞个漫画应用都能15亿估值。便利店的估值实在低得不行。
当互联网玩家介入后,这产业的认知逻辑转变,便利店估值模型被重估:
1:这是个容易盈亏平衡的生意。
2:这是个稳定获客的线下流量入口。
3:满足购物便利的同时,通过服务溢价获得更高的资本空间。
4:高频可以拉动低频消费,流量多轮次变现。
便利店在销售定位外的价值,做得比较好的可以看看日本和台湾。台湾便利店垄断了盒饭和生活缴费的业务;罗森成为了日本第三大机票代销机构;7-11占据了atm机的第一市场份额,间接影响了高溢价的金融领域。这间接验证了便利店的线下入口效应。
在线上流量失去成本优势的今天,新的低成本流量路径很抢手。
便利店产业出现了从销售额估值,转变为基于用户价值估值的苗头,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从2017年开始,便利店成为新风口的原因。
钱钱钱,潜在的军备战争
中国的互联网项目,从未像今天这样焦虑过。
人口红利的失效,诞生了互联网下半场概念的火爆,让大家都陷入新战场的搜寻中。搜寻的思考路径一般是三种:
一:寻找下一个人口红利市场,典型的是下乡和出海。推升了快手、村淘、apus等公司的受追捧。
二:以技术红利抵抗流量颓势,人工智能和VR的兴起算是这一典型。
三:寻找高频、高毛利、高周转的线下场景。把原本粗放经营的线下市场重新激活。便利店是最直观的有待改变市场。
胡双勇说,便利店市场最需要盯紧的就是“钱、钱、钱”。
第一个钱是找钱。毕竟启动门槛低,有钱就能铺开市场,目前接近10家的竞品,要么在不同城市发展,要么在不同场景发展(公司和创业空间)。持续的找钱能力,才能铺开市场。
第二个钱是省钱。杭州去年有家融资3千万的类似项目,年后就没消息了,因为用补贴的方式铺了1000家,结果大部分都是地推人员为了返佣做的量,货架铺出去服务跟不上,到现在才百来家活跃。
第三个钱是赚钱。自有货品也好,陈列费也好,要把毛利千方百计提高来,深入到供应链上下游,获取健康的利润率。自助便利店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的选品订货能力和物流配送效率,后续的精细化运营是关键,市场决定跑多快,运营决定跑多久。
“我前几天和投资人聊这项目”胡双勇说“对方第一句话是,这个和ofo模式很像,第二句话就是,你做好军备竞赛的打算了么。很直接很粗暴,也很看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6:22
近日笔者在逛街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便利店都开始忙着扩充自己的店面了,小编很纳闷,便利店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大呢?于是在网上搜索一番,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从日本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便利店——生鲜便利店。
目前生鲜便利店比一般的便利店要大一些,比社区超市要小一点,体积在150-300平米左右。销售的商品主要包括:生鲜商品,日杂,日化,零食,烟酒等。比小型便利店商品更加丰富。
生鲜便利店的市场前景如何呢?下面时尚货架为大家进行分析:
第一,生鲜类商品属于高频消费产品,面向的客户群体很广泛,大大降低了店铺选址的*,也有效增加的进店人群。
第二,生鲜类商品属于毛利较低的商品,其目的是满足顾客需求进而带动其他日杂类商品的销售。
第三、生鲜类商品的增加有效的解决了便利店冬季销售额减少问题。
根据行业相关人士的调查,生鲜便利店实际也是超市业态的极好补充。目前,生鲜便利集合店大都为大卖场经营者发起运营,这些大卖场运营商过去在大卖场打烊后的晚间市场,并没有合适业态运营。
当然,生鲜便利店的运营也会有困难之处,时尚货架介绍如下几点:
一是损耗成本。
生鲜的损耗成本如何控制?目前,很多生鲜便利集合店的生鲜品类经营都是采取渐进策略,先期上马瓜果类生鲜品类,运营成熟后,随后逐步补充易损耗的绿叶菜生鲜。
但整体看,绿叶菜生鲜品类目前所占比重依然较小。这对于没有供应链支撑的传统便利店而言,如果开展生鲜经营实际难度非常高。更严厉点,甚至可以说做不了。
近期,生鲜便利店运营者表示希望与当地超市展开合作,将生鲜纳入已有便利店业态中。
二是配送成本。
生鲜是高频消费,日常运营可能面临缺货情况,如果从*仓补货,保障配送效率的配送成本很高,因此,对于那些有大卖场业态的零售商而言,就会有优势,这些企业可以让大卖场就近对生鲜便利集合店进行补货,也可以凭借整体体量优势让供应商对其补货。
三、消费客群仍待培育。
目前是培育发展生鲜便利集合业态的很好时机,这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群体正在崛起,市场对即时性零售业态的需求在增加,消费者希望得到更便利、干净、体面的购物体验。
对即食类产品,以及简单易用、独立包装的生鲜产品有了更多需求。但这一消费趋势仍有一个发展过程。
本文来源:时尚店铺服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6:22
导语: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开始拓展线下的实体便利店了,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要这样做?便利店真的很赚钱吗?
关于“现在好多互联网公司都盯上便利店了,便利店真的会很赚钱吗?”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多个来源的用户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1、精彩回答:
被阿里、京东青睐,新零售便利店要这么开!一、为什么新零售青睐便利店?二、国外便利店怎么玩的?三、国内便利店的痛点在哪?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城市是台湾,台湾便利店的增值服务也非常完善。二则是*相关部门管控严格,例如快递代收业务的取消,导致便利店增值服务不显。新零售一定在用户购买路径方面非常的短,线上消费大军不断壮大,但便利店多还只做线下。四、便利店如何实现新零售转型升级?而且全家便利店还与上海地铁合作,提供人工充值交通卡服务。2、O2O:互联网+便利店模式在物流加码下,将便利店原有的流量直接变现,从而实现新零售的转型。日本7-11便利店具有精细化运营、用户深度运营、全渠道融合的三大特点,为用户提供网络订货、宅急送等服务。2017年《便利店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便利店新零售=全渠道融合+自建仓配+新技术+新金融。未来的便利店应当是:通过全渠道零售系统贯穿线上线下零售全链条,借助高效的物流仓配,为顾客提供一栈式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全融合。
2、精彩回答:
2017年4月10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其头条号上宣布了一项“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000亿元。尼尔森的《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还高3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中国便利店的确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据称,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但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不管是电商还是线下实体便利店,其本质都是零售,如果要吃零售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线上线下通吃绝对是阿里和京东的战略选择。业内人士这样说,而日本便利店就是以加盟为主。坤鹏论在对便利店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有这样的言论,便利店兴起的几个必要条件之一是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其他条件还有,但这个条件是第一位的。当然,说了这么多,坤鹏论从来不否认便利店是未来零售的终极业态,但它绝对是一个长期、大投入的工程。
3、精彩回答:
我正在经营一家便利店,房租,人工,水电,暖气费消耗了我百分之七十的利润。利润率百分之十五销售额每月十八万,想提高很难了。店里的商品没有一种是暴利的。互联网开便利店也就是两三年,烧完钱就得倒闭。不看好、也就是个养家糊口的事。非要推到风口上来。
4、精彩回答:
便利店成了目前零售行业最受追捧的业态,不过,他们的普遍问题是,单店销售并不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此前发布的行业数据,便利店业态销售额上较上年增幅15.2%,远高于超市业态的4.1%和百货业态的-0.8%。本身以便利店为主要业态的便利店更加速了开店速度,在此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办的中国便利店大会上,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衡表示,美宜佳上个月(4月)就在广东、湖南等地开了250多家门店,自去年10月至今美宜佳已经开了800多家门店,目前其最新门店数量为8003家。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上的数据算,美宜佳7400家门店的销售额为83.25亿元,平均下来美宜佳的单店日均销售为3082元,北京好邻居便利店300家店6个亿的销售平均下来单店日均为5480元。中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此次便利店大会给出了行业平均数据,“我们的生产效率是5870元平均日销售额,台湾达到了1.5万元,日本达到了4.2万元,这样的差距非常巨大。
5、精彩回答:
布局大于赚钱。大型商业很少平地起高楼的创举,更多是时机成熟的收割和整合。对于资本来说,便利店看上去是非常好的落地业态,然而其商业属性不够*,看似大家都很感兴趣,但真正动手的是那些布局实体的大企业玩家,便利店业态本身还在稳步地成长当中。赚钱能力嘛,别看日本7-11比阿里巴巴还赚钱,那是多少年积累的成果,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便利店的发展任重道远,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