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0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0 02:52
一、军休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时间推移,军休干部逐步呈现出“双高期”:高龄化和高发病率,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低。目前,离休干部平均年龄83岁,退休干部步入高龄的也近90%。 (一)从军休干部的具体情况来看:在*上,心情比较舒畅,既享受社会老人的一切合法权益,又享有党和国家的特殊*,这是军休干部晚年*上的双重保障;在经济上,比较宽松,这是军休干部晚年生活上十分可靠的物质基础;在医疗上,离休干部的费用实报实销,退休干部享受本地公务员医疗保险待遇,无经济收入的遗属和家属也享受本地居民医疗保险待遇。 (二)从军休干部的家庭情况来看:90%以上的军休干部不与子女同住,有的虽同子女住在一起,可是子女都是双职工,其中有的老伴也已去世。军休干部存在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希望子女、老伴陪在身边,得到他们的关心照顾。 (三)从军休干部的服务需求来看:自地方实*改后,军休干部到地方自理住房的占多数,大多选在离子女或亲属比较近的地方,居住比较分散。军休干部反映,最感到不方便的是“看病”和“日常维修”,生活和医疗已经成为军休干部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更是军休服务工作中的难点。 但与此同时,军休工作还面临着军休干部物质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与生活自理能力日益下降的矛盾,军休干部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与自我外出就医不便的矛盾,以及随着社会变迁的进程给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等。所有这些,都是探讨军休服务管理新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基本对策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渠道。诸如与医疗机构联系,在军休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定期组织专门门诊日活动;与社区联系能否采取免费或半自费形式为军休干部提供家电、管道等日常家用设施的维修工作;与当地大型超市探讨是否实行军休干部特殊送货上门制度,一则方便军休干部,二则为超市卖场提供服务公益事业的途径渠道。形成军休社会化服务网络,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军休所自身的服务不足。 二是由粗放服务向细微服务深化。虽然军休干部的总体需求增多,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需要一般服务即可,有的需要更为细致的服务,诸如推拿按摩、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因此,在社会化保障模式下,需要我们区分对象,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档次,提供亲情服务、人性化服务,尽可能满足每个军休干部的生活需求。 三是建立完善联络员制,提高服务品位。针对军休干部分散居住的特点,实行“联络员制度”,即:由每个工作人员分片包干,经常走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联络员制搭建工休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掌握休干思想动态、随时了解休干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他们解惑答疑。 三、设想和探讨 一是在接收安置军休干部规模较大的居住点,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原军休所的资源和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及福利功能等联合建立老年“日间照料站”、如老年食堂、社区医疗保健站等,实行军休、社会、社区优势互补,双向互动,解决军休干部日常生活难题。 二是对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协调社区等部门,就近参与本居住地社区活动。分散居住军休干部除参加所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外,联系其居住的社区,可以拿出一部份资金为社区购买活动设备或作为活动经费。(该文作者为高青县民政局军休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