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圈或模糊圈直径的值是怎么得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2:22
模糊圆的概念
在一个(理论上的)无像差系统中,影像点(image point)具有最小的维度,但尺寸并不
是无限小的。光的衍射效应,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最小光点的实体大小。这个光点直径称为
「光晕圆」(Airy-disc),其大小取决於光波长与光圈直径,形状则类似具有一圈环状分
布的核(core),核*聚集最多能量的光子,周围则环绕著光环。
光晕圆直径 = 2.44 λ f/N,其中λ为波长,N 为光圈大小
一般镜头因为有像差,因此最小光点无法形成上述的理想成像,而是呈现一种不规则的形
状与能量分布。
从物体发出的平行光束,通过系统后形成一个光锥,锥体的顶端位於影像平面上。
光束穿越影像平面继续前行,接著形成另外一个分散而非集聚的光锥。由於影像的点实际
上是一道光束,因此集中与分散的光锥体形成的并不是一个「绝对锐利」的影像平面(参
见下图)。
穿越影像平面的光束的形状,很像是沙漏时钟,它的正式名称为「焦散面」(caustic su
rface)。这个焦散面的外型变化,与像差校正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设计人员的诸多考
量,也会影响到焦散面的形状。在一张照片上,其实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焦平面。其中一种
我们称为「光束焦平面」(paraxial focal plane),理论上它是影像成像的最佳位置,
有最大量的光束集中在这一平面上,光束形成了一个很小的高密度核,但是外围有著大面
积、低反差的光晕。因此光点虽然小,但对比却很低。
另外一种情况,是光束本身形成了一个直径最小的光晕圆,称为「最小模糊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光束形成的「核」直径会较大,但是外围的低反差光晕却比较小
,整体有较高的反差。
对於一支特定焦距的镜头而言,设计人员会选择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一般而言,焦平面会
落在上述这两种极端之间。
至此,模糊圆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它是光束(或一个焦散面)聚焦在影像平面上时,所
能形成的最小直径。
要计算模糊圆直径,只需要利用简单的几何学即可,而且模糊圆必须位於影像平面,也就
是底片上。模糊圆决定了光束所能聚焦形成的焦散面的最小直径,但这也要看镜头的品质
而定,一般来说,模糊圆直径在30微米(microns)到3微米之间(1 micron=百万分之一
米)。现代新徕卡镜头的模糊圆都在3微米等级,老一代的徕卡镜头也拥有20微米的模糊圆
实力。
当然,位於焦平面以外的影像点,就是失焦(out of focus)。这些影像点一样会有相同
结构的焦散面,但是在焦平面上产生的横断面,和位於焦平面上的最小模糊圆是截然不同
的。假如这个横断面向最小模糊圆位置靠近,这个点会变小,但是外围会低反差的光晕;
如果横断面远离最小模糊圆,光点会形成一个漫射的光束。这三种型态对於散景(bokeh)
的发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焦散面的各种型态如下图所示:
人眼的辨识力以及对锐利度的感受
一道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三米的光束,被看成是一个「点」,是无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在
於:这直径大到何种程度,人眼会看成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点」?这就是人眼辨识力
的界线。辨识力是根据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视差角而定,这个角度大约是1/3440。在大
约10吋距离处,物体大小就视为10/3500,或者说0.0025英吋。换算结果大约等於8 lp/mm
或0.06mm(60微米)。如果我们把标准略微放宽一点,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直径小於0.1m
m(100微米)的物体,在一般距离下都会被人眼看成一个「锐利的点」。以往这个判断标
准用在建立「景深表」。景深表与底片片幅有关,因此模糊圆的容许直径大小也有不同。
中型片幅的模糊圆为60微米;35mm相机的模糊圆是33微米;而像Minox间谍相机片幅(8×
11)的模糊圆则为15微米。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意义相同:模糊圆大小,应该等於底
片对角线的1/1418,1/1309,以及1/907。
Minox片幅采用的数值虽小,其实是考量到这种小片幅的底片解析度能够负荷的程度。从底
片片幅对角线的1/900到1/1500,或从60微米到15微米的宽广范围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
锐利」其实是一个可变动的尺度,要清楚说明什麼是「锐利」与「不锐利」,其实几乎是
不可能的。
也有另外一种以「焦距的分数」来描述模糊圆大小的计算法,例如像f/1500或f/1000这样
的说法,或者采用更方便计算的数字。
各家厂商通用的35mm底片使用的容许模糊圆直径大小为33微米,事实上也是求方便的结果
。一般而言,在早期35mm底片的放大倍率都在3到4倍左右(即使今天最常见的10cm×15cm
尺寸,即4×6,也是放大4倍),因此,在底片上直径为33微米的粒子放大4倍之后,就是
132微米或0.13mm,大约等於0.1mm,和上述我们提到「锐利度的感受」时所指出的边界值
相同。这是在1930年代所建立的一个标准,当初已经考虑到未来光学、底片技术的发展,
以及几种不同底片片幅的放大倍率。此外,高倍率的幻灯机投射,观赏距离都比较远,因
此人眼的辨识力的准则依然适用。
景深
我们可以说33微米的直径是焦散面的最大横断面,当放大4倍时,影像粒子仍会被人眼视为
是锐利的点。在数学上,点和线的关系是可以互相交换的,一条线由无限多个点所组成。
光锥体的直径会因为光圈大小(更精确一点的说法是:出瞳直径)而有所变化。我们现在
可以运用这个33微米的焦散面直径来计算在任何光圈和焦长、物体距离下的焦距长度。这
些数值后来被转换成大家所熟知的景深表,於是我们可以知道在光圈为f/2,距离2公尺时
,一支焦距为50mm的镜头的清晰范围从1.91公尺到2.10公尺。在计算景深的公式中,景深
是以焦点为中心作对称分布的。大家也熟知一个规则:影像清晰的范围,是在焦平面前1/
3以及焦平面后2/3--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在观赏一张放大的照片时,并没有处於一个适当的
距离,这需要镜头本身的透视与照片的观赏距离一并考虑进去。许多照片在观赏的距离都
太近,以致於透视角不适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2:22
模糊圆的概念
在一个(理论上的)无像差系统中,影像点(image point)具有最小的维度,但尺寸并不
是无限小的。光的衍射效应,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最小光点的实体大小。这个光点直径称为
「光晕圆」(Airy-disc),其大小取决於光波长与光圈直径,形状则类似具有一圈环状分
布的核(core),核*聚集最多能量的光子,周围则环绕著光环。
光晕圆直径 = 2.44 λ f/N,其中λ为波长,N 为光圈大小
一般镜头因为有像差,因此最小光点无法形成上述的理想成像,而是呈现一种不规则的形
状与能量分布。
从物体发出的平行光束,通过系统后形成一个光锥,锥体的顶端位於影像平面上。
光束穿越影像平面继续前行,接著形成另外一个分散而非集聚的光锥。由於影像的点实际
上是一道光束,因此集中与分散的光锥体形成的并不是一个「绝对锐利」的影像平面(参
见下图)。
穿越影像平面的光束的形状,很像是沙漏时钟,它的正式名称为「焦散面」(caustic su
rface)。这个焦散面的外型变化,与像差校正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设计人员的诸多考
量,也会影响到焦散面的形状。在一张照片上,其实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焦平面。其中一种
我们称为「光束焦平面」(paraxial focal plane),理论上它是影像成像的最佳位置,
有最大量的光束集中在这一平面上,光束形成了一个很小的高密度核,但是外围有著大面
积、低反差的光晕。因此光点虽然小,但对比却很低。
另外一种情况,是光束本身形成了一个直径最小的光晕圆,称为「最小模糊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光束形成的「核」直径会较大,但是外围的低反差光晕却比较小
,整体有较高的反差。
对於一支特定焦距的镜头而言,设计人员会选择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一般而言,焦平面会
落在上述这两种极端之间。
至此,模糊圆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它是光束(或一个焦散面)聚焦在影像平面上时,所
能形成的最小直径。
要计算模糊圆直径,只需要利用简单的几何学即可,而且模糊圆必须位於影像平面,也就
是底片上。模糊圆决定了光束所能聚焦形成的焦散面的最小直径,但这也要看镜头的品质
而定,一般来说,模糊圆直径在30微米(microns)到3微米之间(1 micron=百万分之一
米)。现代新徕卡镜头的模糊圆都在3微米等级,老一代的徕卡镜头也拥有20微米的模糊圆
实力。
当然,位於焦平面以外的影像点,就是失焦(out of focus)。这些影像点一样会有相同
结构的焦散面,但是在焦平面上产生的横断面,和位於焦平面上的最小模糊圆是截然不同
的。假如这个横断面向最小模糊圆位置靠近,这个点会变小,但是外围会低反差的光晕;
如果横断面远离最小模糊圆,光点会形成一个漫射的光束。这三种型态对於散景(bokeh)
的发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焦散面的各种型态如下图所示:
人眼的辨识力以及对锐利度的感受
一道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三米的光束,被看成是一个「点」,是无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在
於:这直径大到何种程度,人眼会看成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点」?这就是人眼辨识力
的界线。辨识力是根据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视差角而定,这个角度大约是1/3440。在大
约10吋距离处,物体大小就视为10/3500,或者说0.0025英吋。换算结果大约等於8 lp/mm
或0.06mm(60微米)。如果我们把标准略微放宽一点,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直径小於0.1m
m(100微米)的物体,在一般距离下都会被人眼看成一个「锐利的点」。以往这个判断标
准用在建立「景深表」。景深表与底片片幅有关,因此模糊圆的容许直径大小也有不同。
中型片幅的模糊圆为60微米;35mm相机的模糊圆是33微米;而像Minox间谍相机片幅(8×
11)的模糊圆则为15微米。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意义相同:模糊圆大小,应该等於底
片对角线的1/1418,1/1309,以及1/907。
Minox片幅采用的数值虽小,其实是考量到这种小片幅的底片解析度能够负荷的程度。从底
片片幅对角线的1/900到1/1500,或从60微米到15微米的宽广范围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
锐利」其实是一个可变动的尺度,要清楚说明什麼是「锐利」与「不锐利」,其实几乎是
不可能的。
也有另外一种以「焦距的分数」来描述模糊圆大小的计算法,例如像f/1500或f/1000这样
的说法,或者采用更方便计算的数字。
各家厂商通用的35mm底片使用的容许模糊圆直径大小为33微米,事实上也是求方便的结果
。一般而言,在早期35mm底片的放大倍率都在3到4倍左右(即使今天最常见的10cm×15cm
尺寸,即4×6,也是放大4倍),因此,在底片上直径为33微米的粒子放大4倍之后,就是
132微米或0.13mm,大约等於0.1mm,和上述我们提到「锐利度的感受」时所指出的边界值
相同。这是在1930年代所建立的一个标准,当初已经考虑到未来光学、底片技术的发展,
以及几种不同底片片幅的放大倍率。此外,高倍率的幻灯机投射,观赏距离都比较远,因
此人眼的辨识力的准则依然适用。
景深
我们可以说33微米的直径是焦散面的最大横断面,当放大4倍时,影像粒子仍会被人眼视为
是锐利的点。在数学上,点和线的关系是可以互相交换的,一条线由无限多个点所组成。
光锥体的直径会因为光圈大小(更精确一点的说法是:出瞳直径)而有所变化。我们现在
可以运用这个33微米的焦散面直径来计算在任何光圈和焦长、物体距离下的焦距长度。这
些数值后来被转换成大家所熟知的景深表,於是我们可以知道在光圈为f/2,距离2公尺时
,一支焦距为50mm的镜头的清晰范围从1.91公尺到2.10公尺。在计算景深的公式中,景深
是以焦点为中心作对称分布的。大家也熟知一个规则:影像清晰的范围,是在焦平面前1/
3以及焦平面后2/3--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在观赏一张放大的照片时,并没有处於一个适当的
距离,这需要镜头本身的透视与照片的观赏距离一并考虑进去。许多照片在观赏的距离都
太近,以致於透视角不适切。
弥散圈或模糊圈直径的值是怎么得来的?
能形成的最小直径。要计算模糊圆直径,只需要利用简单的几何学即可,而且模糊圆必须位於影像平面,也就 是底片上。模糊圆决定了光束所能聚焦形成的焦散面的最小直径,但这也要看镜头的品质 而定,一般来说,模糊圆直径在30微米(microns)到3微米之间(1 micron=百万分之一 米)。现代新徕卡镜头的...
弥散圈是什么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是弥散圈。在现实当中,如果弥散圈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像产袭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圈就称为容许弥散圈。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圈的距离叫做前景深,从焦点到远处容许弥散圈的...
最小弥散圆的定义
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则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就叫弥散圆。它也被又译为弥散圈、弥散环、散光圈、模糊圈、散射圆盘。相关信息 通常情况下,肉眼分辨率为二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大约为0.125mm。所以,弥散圆放大在7...
使用长焦距镜头的小技巧
模糊圈在有的摄影教科书里也称弥散圈。 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国摄影杂志署名T.H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来的,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眼在25厘米明视距离看图,可以分辨图中相距为1/4毫米的两条线。一张35毫米照相机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径=1/4毫米的圆圈,在底片上应是一个直径为1/32毫米的...
一样的光圈值,为什么单反相机就能拍出虚化的背景,普通DC就不行_百度...
各种尺寸的画幅弥散圈不同。一般的画幅越大弥散圈越大,镜头焦距指的是镜头的真实焦距,非等效焦距。就是单反镜头上写着的焦段,DC镜头上写的是等效焦段。真实焦段自己去算,等效焦段和焦段的比值简单的差不多和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的比值一样。一英寸约为2.54CM。L物距就是拍摄物体的距离。这个公式不...
背景模糊的照片是镜头光圈大的原因还是用长焦镜头?
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 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
如何理解超焦距
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如何理解超焦距 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
无限远怎对焦
如果相片上某一处模糊的点(其实是个圆)都小于容许弥散圈,我们说这一处的影像就是清晰的。反之,则越来越模糊。2.弥散圈到多大,你分辨不出来?人眼对于图像上的“圆”还是“点”如何区别的?直径大到何种程度,人眼会看成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点”?这就是人眼辨识力的界线。辨识力是根据人的...
何谓弥散和角散现象?它对风浪的传播有何影响
实际的海浪可视为是由许多不同波长、不同周期和振幅的分波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波长大的速度快,波长短的速度慢,于是使原来叠加在一起的波动分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弥散。又由于各个分波的传播方向也不尽一致,在传播过程中向不同方向分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角散。
为什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原因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的原因:光圈开大了,也就是成像那个小孔开大了,那么远处的景回像小东西都会被模糊掉,大一点的才会成像清晰。2、景深是镜头的光学特性,景深来自焦深,由于被摄景物离镜头远近不一,在成相面的聚集点也就有了前后之分有的成实点点有的成为虚点这个虚嗲点叫弥散圈,若弥散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