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眼中的托尔斯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0: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43
给你两篇例文:
我眼里的托尔斯泰
突然想写点关于我亲爱的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什么。心里却很有压力,对这样一位大师,不知道怎样写才不会辱没了他,我怕我的笔不够锋利。老实说心里确实很有压力。
开始接触并爱上*文学是在大一的时候。高中时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文学是辉煌的,有了像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陀耶夫斯基这样的大家。*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上绽放着光彩。无论是前代或者后来者,很多人无法企及。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美国海明威曾经打过比喻,如果他是拳击手,那么对于别林斯基,他一拳就能让他下垒,对于契坷夫他只要稍稍用力。可是当他遇到托尔斯泰,他只能退垒。海明威眼中的托尔斯泰是巨大的。是不可战胜的。海明威所推崇的是硬汉精神。他眼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并不知道什么是输,在老人眼中只有永远坚强乐观生活。可是,面对托尔斯泰的时候,他退却了,他认为他无法超越他。或许他了解,哪怕他的作品已经荣获诺贝尔奖,可是比起托尔斯泰的成就是微乎其微。
是的!托尔斯泰是让人尊敬的。
他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本人就是伯爵的封位。他家族的显赫可以与当时沙皇媲美,单他母亲的陪嫁品就是当时*财产的一半。沙皇嫉妒他,当时*有句话是这样的---*的监狱可以关沙皇关一切的人却关不下托尔斯泰。他的财产以及家族的势力有关,更重要的是跟他在*的威望他的地位有关。他一身都在致力于农奴改革,他关心农奴,抵制当时*最基本的*制度----农奴制,当时的*在社会地位的划分上有着浓厚的阶级地位观念。农奴可以像牲口一样被买卖。托尔斯泰正是敢于反对这样腐朽的制度。他对众生平等对待,关心苦难大众。他的一生都致力与农奴改革。并且想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送给他们,并因此遭到了他家人的反对与*。他不仅用他的笔在为农奴为社会出一份力,并且付诸行动,一生都在追求真正平等的生活。
在我眼中,从某个角度来说,托尔斯泰只是个孩子。他也会学孩子一样离家出走。但是,他出走的动机是高尚的。是的!为了跟家里抗争。他一辈子都在努力想要为农奴改变点什么。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在他身体虚弱的时候逃出了那个禁锢他的家。最后死在一家旅馆,死因是肺结核。我一直都在想,托尔斯泰是在怎么样的心情下投奔天堂的呢。
忧郁?悲伤?平静?……
他一生努力过,拥有过,如若是我,我想,我已经满足了。
可是,我想,他不满足。他应该是心情沉重,并且寂寞地离开的。一辈子没有谁真正支持过他。他总是以孤军奋战的姿态走在路上。可是,他无疑是世界上最孤独最勇敢的战士。
阅读他的作品开始于今年年初,对他有着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的。着迷了。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是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已经看过这部作品的电影版。那给我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我把电影当成一般的肥皂剧在看,吸引我的是那个美丽的女主角以及俄罗斯美丽的雪景。
就这样我爱上了这个女孩,手无寸铁却无比坚强的安娜。
和当时*所有的贵族妇女一样,没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别人的控制下。他的丈夫虚伪蛮横。安娜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情。爱情在她心中已经泯灭。在偶然一次火车上,她认识了来自平民阶层的渥伦斯基,在交谈中,安娜被他所征服,她彻底被他吸引了。爱情在她心中蒙胧而且猛烈地萌芽。生根。成长。郁郁葱葱。
相遇。相知。相爱。
一切顺理成章。
有了爱情的安娜像脱了缰的野马。这个男人这样爱自己。他只属于她的,他的爱全部都是她的,里面没有掺扎任何功利性目的,在爱情理想面前,这样的爱情本来应该是对的。可是,世界上有着这样的女孩,在爱情面前奋不顾身,像一只飞蛾拼命往火里飞。这样的女孩有着真性情,是可爱的。安娜就是其中一个。
可是,这样的爱情是有罪过的,在道德面前。安娜有家庭有孩子。并且不是她的错的错误她出生在贵族阶层。这样的出生,命定了这样的爱情是不允许存在的,不,应该这样说,可以存在但是不允许暴露在阳光下边。当时很多的贵族妇女都有着自己的情夫,但是安娜不同于她们,她带着他出没在各种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公开地铺展自己的幸福。
丝毫在意料之中,她成了人们唾骂的对象。成了那些贵族饭后的笑柄。
卡列宁在妻子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要因此受到任何的牵连,自己的*地位不要因此有任何的损失。有时候两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不一定就有着爱情的。所以,我同情安娜。托尔斯泰一开始的创作意图是把安娜塑造成一个狠心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抛弃自己的家庭的女子。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发现他无法控制自己,他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安娜深切的同情。
接着,安娜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投奔渥伦斯基。她一方面受着内心的煎熬,思念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方面忍受着来自社会的*。中国的《诗经氓》里有句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可能男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完全不同于女人。他们更现实一点。安娜可以为了渥伦斯基做一个默默无闻甚至受人唾骂的平民。但是渥伦斯基不可能为了安娜停止自己向上流社会跨步。
最后,渥伦斯基离开了她。
爱情也背叛了她。安娜几乎一无所有。带着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心灰意冷的她走上了不归路,卧倒在铁轨上。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到安娜死亡的时候,他哭了。他努力努力想要挽救安娜。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他说道,他很责备他自己,他恨自己没有能力给安娜一条路走。列夫.托尔斯泰正是借助她的死控诉那个社会。安娜有什么错呢?她不外乎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一定要说她有错,那么就是她不该把自己*暴露在阳光底下。她太大胆,为了爱情太奋不顾身了。
可是,我可爱的安娜,我爱你!
很多作家写作的时候都是置身事外的,可是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进行着创作。在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不难发现里面作者自己的影子,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故事里面的人物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入景写法。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大师。
(2)
在彼得堡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青铜雕像: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等交织出现,或忧郁而沉重,或矜持而霸气。
时光在他们脸上雕刻出艺术的价值,青铜斑驳着历史的轻叹,又仿佛沧桑年轮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彰显出他们的灵魂与风骨。
那是怎样的灵魂与风骨?
1855年,正当英法联军进攻*沿海城市时,一位炮兵连长用笔描述了这场使沙皇走向死亡的战斗。后来这篇文章取名为《战争与和平》。而那位炮兵是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的镜子”。
他目睹了*士兵的勇敢和贵族军官的*,以及俄罗斯国力的衰弱。
他一生曾数次离家出走,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经久不衰的作品。他就是这样坚韧卓绝又忧郁热烈,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他幸运地可以看清眼前的现实背后的*,可以领悟到常人所不知的思想精神。
可令人痛苦的历史与现实,使得他将希望寄托在未来,他肩负着极强的使命感,要从风口浪尖上改变这个世界。可是他向往的公平与和谐并没有到来,一切改革无从谈起。1910年十一月,一生都在为俄罗斯寻找出路的托尔斯泰带着对俄罗斯的深深忧虑去世了。应该说,自从他看透世间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幸福过。
继他之后的人,多得难以想象:有柴可夫斯基,列宁,高尔基,屠格涅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大师。而托尔斯泰的灵魂与风骨,也终于在这之中得到体现。
参考资料:最佳答案 第一个回答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43
2004年9月25日,乘车前往参观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托尔斯泰故居。初秋的莫斯科郊区,树木层林尽染、秋割后不久的麦田一望无际,淡淡的彩云衬在蓝天上,像一幅俄罗斯传统写实油画。
托尔斯泰故居也称博物馆。我们一行到达时,现任馆长尼古拉·基塔里科在故居门口迎接,简单寒暄后,安排大家将双脚统统套上厚厚的毛毡鞋套。穿着这样特制的鞋,在这幢建于十九世纪极普通的俄罗斯二层小楼里行走,基塔里科馆长低沉的讲述格外凝重。馆长的介绍十分特别,不加修饰,着重介绍实物,格外吸引人。
托尔斯泰夫妇生了13个孩子,5个夭折。为了孩子的安全,托尔斯泰动手将支撑楼梯握手的小柱子增加了近一倍,通过增加密度,防止小孩在楼梯上玩时发生意外。由于不是"原配",不难发现出自托尔斯泰之手的小木柱,与原装货高矮粗细都不尽一致。这幢有16间屋子的房子,共有两架楼梯,均作了特殊处理。
托尔斯泰自己动手为孩子们制作了大量玩具。目前保留下来的包括摇篮、旱冰和冰鞋、布娃娃、棋盘等。
托尔斯泰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经常带领孩子参加田间劳动。目前,家中屋梁上仍挂着"木乃伊"相的南瓜、大麦、葱头等。他鼓励孩子起居有序,早起健身,每晚6点准时就餐。墙上的闹钟都作了特别设定。冬天,托尔斯泰总要在后院的一块平地上泼水成冰,让孩子们进行冰上活动。
他还亲自安排孩子的教育。全家经常在晚餐后,继续围在餐桌旁,轮流诵读诗歌、散文和小说,大家一块评论和欣赏。托尔斯泰为让孩子了解外部世界,专门将英语和法语教师请到家中,教授孩子。托尔斯泰的大儿子谢尔盖音乐造诣极高,大女儿达吉亚娜成了画家,家中仍挂着达吉亚娜为妹妹画得像。
基塔里科馆长说,托尔斯泰热爱家庭生活,且非常投入。为了防火,托尔斯泰将厨房与房屋的其它部分分开。19世纪末期开始用电后,托尔斯泰一直没有安装用电设备。家里取暖主要通过自己修改的炉灶,利用烟道供暖。为保护地板,托尔斯泰常会抽出一天时间,为地板上蜡。托尔斯泰生活简朴,晚年戒烟、戒酒,并开始素食。
馆长还介绍说,托尔斯泰将生活分为体力、脑力、手工和交际等四个部分,体力劳动和一些体操及哑铃等多安排在早晨,上午是脑力活动,主要是写作,其余多为是手工劳动和交际。托尔斯泰67岁学会自行车,82岁还骑马。他一生健康,极少就医。
看来,托尔斯泰比较推崇他的朋友契可夫的生活哲学。契可夫在《樱桃园》中说,人体本身就是一架很好的机器,用好了,就无需要吃什么药。
馆长还介绍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爱伦堡父亲曾作过一啤酒厂老板,而这家酒厂就在托尔斯泰故居旁。两人曾见过。爱伦堡一生的信条是,学习跳舞越早越好,写作却越晚越有利。
最早看到托尔斯泰这个名字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2月23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15期)中谈到破坏与创新时写道,"……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
鲁迅后来又在《藤野先生》(1926年10月12日)中提到托尔斯泰。鲁迅说,托尔斯泰写信给*和日本皇帝,开首即引用《新约》"你改悔吧!"。
不久前,我注意到,鲁迅好友、唐 先生在《论咬文嚼字》(1936年1月5日)文中称赞托尔斯泰道:"苏联新一代作家对过去古典作家致力于自己作品的推敲,是很推崇的。托尔斯泰把《战争与和平》改写了七次……"
有关外国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主要是从刘国柱编著的《托尔斯泰传》(200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中了解到的。
列宁说,"在欧洲,有谁能够同他并肩媲美呢?一个也没有。""在这位伯爵以前,文学中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托尔斯泰"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
高尔基认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三座丰碑。"
罗曼·罗兰称《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现代的《伊利亚特》。"《安娜·卡列尼娜》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艺术之神"。
这次参观托尔斯泰故居前,也曾粗浅读过部分托尔斯泰的作品,但对他的认识抽象、空泛。一旦走进托尔斯泰故居,这位令俄罗斯民族骄傲的名人才显得十分鲜明、生动、具体。
托尔斯泰在*上勇于创新,反对战争。在创作中勤奋、认真。在生活中热爱自然,爱惜生命。托尔斯泰是一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文学巨匠。
希望采纳(*^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