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王籍曾有这样两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人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3: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45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译〕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赏析〕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
〔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宋代诗人王安石有题为《钟山即事》的诗一首。诗云: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本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淡雅恬静的画面:山中的涓水缓缓地绕竹而流,由涧水滋润的花草破土而出,诗人面对茅檐终日独坐,一鸟不鸣使山变得更加幽静。
然而,由于本诗的最后一句,是对六朝诗人王籍题为《入若耶溪》一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的明显改动,因而曾引起历来诗评者的不同议论。
从字面看,“一鸟不鸣山更幽”无疑是对“鸟鸣山更幽”的直接否定,因而二者是互相矛盾的。于是,王诗的这一改动,引起了一些诗评家的不满。南宋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王安石此句“却觉无味,盖鸟鸣即山不幽,鸟不鸣即山自幽矣!何必言更幽乎?此所以不如南朝之诗为工也。”清代顾嗣立更斥“一鸟不鸣山更幽”为“直是死句”(寒厅诗话)。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上述两句诗是否果*互矛盾、必须强分优劣而肯定一个并否定另一个呢?我以为不然。最根本的理由是:它们各自是相对于不同的情景而言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于动中见静,用“蝉噪”、“鸟鸣”来衬托和突出山林的幽静。这确实是“文外独绝”之笔!而“一鸟不鸣山更幽”却是相对于与上述显然不同的情景而言的。正如《百家唐宋诗新话》一书本诗的讲评者所说的,“评论一句诗必须考虑到全诗的意境。此诗写于荆公罢相隐居江宁(今南京)钟山时,他虽然退出了*舞台,但其内心则未全平静,过去的成败利钝,当今朝政得失,尚时时萦绕于怀”(该书518页),这种心态就必然在其诗中有所表现。因此,联系到荆公当时所处的这一具体情境“一鸟不鸣山更幽”显然就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其实,本诗的第一、二句对此已经写得十分生动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这种心境集中地显现出来了。这就清楚地表明,“一鸟不鸣”句是明显的同“鸟鸣”句所相对和依赖的情景不相同的,因而,两首诗的意境也自然并不相同。也正是如此,这两句诗谈不上有任何实质上的矛盾和对立,当然也是不适用于用普通逻辑的不矛盾律去加评判和解决的。因为,普通逻辑里违反矛盾律要求而产生的矛盾即逻辑矛盾,是相对于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的条件(也就是同一语境)而言的。两个在字面上似乎相互否定的语句(命题),如果它们是就不同时间、不同关系(也就是不同语境)而言的,比如说,“(师大学生)小李是老师”(相对于他实习教学的学生而言),和“小李不是老师,是学生”(相对于他就读的师范大学的教师而言),二者是谈不上有任何矛盾的。
上述分析表明,要弄清一个语句的真实涵义,也就是要弄清一个语句所表达的是什么命题,那是离不开对整个诗的意境的分析和把握的。从逻辑的角度说,也就是离不开分析和把握语句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的。离开上下文,离开上下文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是无法孤立地去把握一个语句的真实涵义的。而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就是简称的语境,而且主要指的是狭义理解的语境。广义的理解的语境还应包括社会环境,比如交际的时间、空间,交际者的社会经历和个人品貌等等,这些当然也就包括我们前面对王安石诗句分析时所提到的荆公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以及与之相关的王荆公的“心态”等。
到此我们就可以对前面的分析作如下简要归结:在王荆公和王籍二人诗中分别出现的、字面上明显相互矛盾的两句诗,由于它们是相对不同的语境而言的,因此,它们就其各自所相对的具体语境而言,都是成立的,而且都无愧于情景相融的名句,人们是没有必要去区分其孰优孰劣的。
抄自彭漪涟著《古诗词逻辑趣谈》一书
南朝王籍曾有这样两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人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
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宋代诗人王安石有题为《钟山即事》的诗一首。诗云: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
南朝王籍曾有这样两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人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
二者并不矛盾 前者认为只有自然之声而无人马之喧即为幽静乃心之幽静 后者则认为鸦雀无声,耳无杂声则为幽乃实幽 也可认为前者以声写静后者直写其静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故A观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王安石认为没有鸟更幽,没有看到矛盾的统一面,故答案应选A。点评:注意对题...
政治 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
(1)噪与静,鸣与幽二者既对立又统一。(2)王安石只看到鸣与幽二者的对立,否认了统一。(3)矛盾双方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
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 ...
王安石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因为王安石是根据物理学的客观现实来说这句话的。而王籍的观点是运用黑格尔的诡辩哲学或人的感情用事的心理感受而非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问题的。不过从事实上来看,没有声音总要比有声音会更宁静些。而王籍的观点却正好相反,所以王安石的观点是符合现代逻辑和科学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思
【解释】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出处】南北朝的王籍的《入若耶溪》。【原诗】《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全文翻译赏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
"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出自哪里?作这首诗的诗人又是哪个朝代的?_百 ...
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的出处?
艅艎何泛泛②,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作者】王籍,字文海,琅邪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好学,有才气。南朝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转中散大夫。作诗慕谢灵运。【注释】①本篇写泛溪而伤久客。若耶溪:在今浙江省...
蟑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谁说的?
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