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1
一、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民主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民主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集中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钢材生产上去的“倾斜生产方式”,1948年起日本经济虽然伴有通货膨胀,但终于走上了经济复兴的轨道。在这被称为“稳定中的恐慌时期”,广大人民*储蓄,大量资金流入大企业。正是这样,扶助了此后大企业的发展,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率增加,社会日趋不安。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的生产活动因战争特需飞跃增长,并且很快在1951年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1年9月签订了媾和条约,占领军时期就此告终。随之朝鲜战争也宣告结束,产业界一时陷入了*频频发生的逆反性不景气局面。但是,这仅仅是过度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小间歇而已。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关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约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
1、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上的稳定等。
诚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视人们立志“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壮 志。
二、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即便是在19世纪前半叶之前的封建时代,日本国民自主办教育的热情也很高。当时武士阶级不仅承担军事任务,同时还负责行政事务,因此各地遍设向武士子弟教授知识的藩校。除藩校外,全国还有两万所面向农民和商人的私塾。这种私塾时全无强迫命令和年限规定的自由学校,据推测约有40%的农民和商人求过学。
进入明治时代,随着日本现代化的进展,*为引进西方学问、发展产业和文化,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颁布的学制以“务期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规定了从6岁起的4年义务制教育,这一年的就学率达90%。1907年义务教育改为6年制,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
1940年前,日本设立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奈良女子大学等共计95所国立大学;设立东京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34所公立大学;开办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上智大学、关西学院、神户女子学院等331所私立大学,上述460所大学中的257所设有研究生院。除此之外还另有520所短期大学。
即使是在二战末期日本帝国摇摇欲坠之际,日本仍然拒绝大学生参战,可见其对知识人才的保护之至。
战后日本依然优先发展教育,在废墟上兴建的第一批建筑物就是学校,仅私塾的数量就达到10万到20万,据文部省统计,进私塾的小学生就有150万,中学生达200万。
战后日本大力发展科技,将有限的资金毫不吝啬的投入到科技开发中,并把一下6个项目作为科学技术*的目标:⑴促进资源的稳定供给和节约⑵解决环境安全等问题,以维持理想的生活环境⑶改善保健医疗条件,保持和促进健康⑷振兴开拓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⑸培养技术力量,参与国际合作⑹振兴基础科学。1974年日本在技术引进方面全面实施自由化*,1979年日本全国计算机设有6万套,1980年日本科技技术研究经费约4.6兆日元,从事科技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为39万,仅次于苏联和美国。日本不仅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更成为了科技大国。
反观中国呢,建国之后一大批知识分子遭到*,人才大量流失。教育方面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就学率也只有70%左右,并且还有多少学生至今仍在危房里上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1
一,抗美援朝的影响
二,日本对教育非常重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2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优秀,绝非国人可比.
二战期间,日本人以顽强、团结著称,正是这一国民性为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人力基础。而韩战和冷战的爆发确为日本人又创造了难得的良机。根据日本战后*,日本不得拥有正规军,而美军则大举进驻日本,承担起保护日本,防卫前苏联的责任。日本从此成为美国在东亚防务的核心,并成为美军进出朝鲜半岛的跳板。此举不但为日本带去大量的美元,还使日本将防务支出降到最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2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干预,尽管有*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是普及型教育*。江户时代的教育*,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我国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妈呀,脑细胞都死光了。其他人别起哄,我先回答的,你们别抢。兄弟,你可是明眼人,记得给我分!!!感激不尽^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