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你好,欢迎来到懂视!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5:3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禅宗到五祖时内部发生弊病,六祖与神秀之辨别。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认见闻知觉为佛性,起念是灰尘,灭念是明镜,起念是背觉合尘,灭念是背尘合觉。六祖“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当本体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净无染,才是佛性。神秀未见性,六祖已见性,故不同。古人有谓六祖得体,神秀体用俱全,六祖只具一只眼,神秀是双眼俱足。佛性是体,拈花示众,以至祖师喝棒痛骂是用,体是如如不动的,若是无用则不能接引后人。神秀之体乃见闻觉知,他之用乃起念灭念。维摩诘居士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神秀用功方法起念灭念,乃修二乘十二因缘,向臆禅。用脑筋测度,不能超脱轮回。二乘人向认见闻觉知,便是佛性,无法成佛,这是属于渐教。六祖是心地法门,破无明窠臼见佛性,是属顿教,静虑禅。当时神秀在北方,六祖在南方,各以其法度人,殆荷泽神会始定南顿北渐。
佛法最难知道的地方就是佛性,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不同哲学,因为哲学是相对的。哲学用我们聪明的脑筋去想,是想得到的,譬如老子的*生有,周濂溪的无极太极,我们用脑筋将万念断尽,就可以明白本源,可是万念只是暂时断,不能永久断,人非木石。万念断是无极,万念起是太极,始终生灭是相对轮回的;庄子的坐忘、二乘的断一念无明道理,是暂时又起的;婆罗门修四句,心中不执著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老子的渺兮冥兮,通通是脑筋的作用,脑筋作用时就有,脑筋不作用时就无,也是相对轮回的。他们这些境界就是六祖说的无记空、佛说的无始无明、禅宗说的无明窠臼、教家说的元品无明,任你再绝顶聪明的思想,只能到这个地步为止,不能见佛性。古今不知多少人错认为佛性,临济祖师叹声说:“是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大乘佛法要将无明窠臼无始无明打破才见佛性。佛说未出轮回,就是未见佛性,用脑筋去辩论佛性始终不可以,仍然是轮回,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取萤火烧山。我们最要紧是要明白他们说的无极、坐忘、*生有、无明窠臼这些境界,通通打得破的,我们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他是无始有终的,要打破后才能亲见本来佛性。佛性是绝对的,终始生灭、相对轮回了不可得。见佛性后就不修了,六根、六尘、六识、起心动念通通变为佛性,这才是修静虑的大乘法门。以后嬉笑言谈、鸟语花香、清风明月,随拈一法皆是佛法。见佛性定要用功修,将无始无明打破,一破永破,再不会复生的,不是你们说的那些境界,用脑筋去测度,用世智辩聪是了不相干的。古今有很多人讲经著书,错将无始无明认为佛性,始终修不成。
六祖以前悟道祖师只有悟道偈语,顺口拈句不用韵,名为颂、法语、开示、问答。印度经典分经论两种,佛所说者为经,菩萨所说者为论,惟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心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维摩诘居士所说经》称为经,因其意思与佛无别。《六祖坛经》亦是与佛说无别,故称经。
佛说经分四乘,祖师语录其旨与大乘最上乘经相合,不与小乘、中乘同。语录采用白话,以免以辞害意,故古人说《碧岩集》、《中峰广录》是文字禅。每见后人语录多录诗文,唱高调,非祖师语录本色。如欲读文,则有韩愈、柳宗元,诗则有李白、杜甫。唱高调皆古人现成话,不消再说。如此种语录,如瞎子引瞎子,误人不浅。凡吾师徒皆应戒之,佛法重事实,不重空谈。
语录本色,分:一、开示。二、示众小参。三、说法。四、请益。五、捉机缘。六、勘验印证。开示是开示佛法大意,将参禅用功道理详细说明白,把错走路途的原因指点出来;示众法语及举古人公案偈颂,公案是判断生死,小参是晚上警策学人。古人公案分两种,一是参公案,二是透澈公案。参公案是告诉学人那一桩公案要下疑情来参,透澈公案是明心见性后,拿古人的公案来印证,古祖师的偈颂亦可以参究;说法,是由自性中流露发挥佛祖道理,如依西来第一义谛,说法和盘托出,如雁过空中不留痕迹,或说偈说颂,拉东扯西,皆是一法不离自性。就佛性本体上讲,是无言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为引导学人起见,故随拈一法和盘托出,使悟入佛之知见;请益,是学人到善知识面前,把自己用功的境界说出,善知识听了,便把他对的地方和不对的地方指点出来,使他得到正当的方法;捉机缘,学人用功已熟,善知识乃捉住机缘,学人蓦的看见本来面目,豁然澈悟:勘验,是善知识验学人是否已明心见性,要学人下转语,如下得转语便可印证。如遇不到善知识,可拿《传灯录》、《维摩诘经》自己印证。以上是古人语录本色。自南宋以后语录日多,弊病日甚,已非从前本色,多夸诗文之富,唱高调。
佛之真理是万古不磨的,现在一般禅宗见解已失古禅宗本色,皆落于脑筋测度,属于向臆禅,其毛病上已说过。禅宗本来不立文字,至于《法宝坛经》及祖师偈颂语录,不外黄叶止儿啼而已。
释迦牟尼佛的中心是四乘法门,四乘法门如果分不清楚,则佛法始终不能分清楚。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与中乘相差不多,修大乘与二乘比起来就是天渊相隔,差之丝毫失之千里。大乘说小乘二乘是止、作、任、灭四病中的病,修大乘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妄念,你如果将六根一念断,用甚么去修静虑禅呢?你用功不住有、无、非有、非无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一念知道觉或迷,不是明心见性;你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要修中道,中因边有,是相对的,亦不是明心见性。
自古及今,宗与教相斗,就是四乘法门分别不清楚才会相斗。修宗者,单说大乘,中乘、小乘不说;修教的,用脑筋尽量去推测,最多推至一念无明不起为止。修教的,认为发心度众生为大乘,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但是你自己还不能自度,用甚么度众生呢?宗与教冲突,最明显的是六祖与神秀,神秀修十二因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尽其量不过到一念无明不起为绝顶,神秀用功完全是中乘,故修中乘的人无法明心见性,须再亲近大乘的善知识,问明修大乘的方法才不走错路途,照著用功方能明心见性。如果你不明白修大乘方法,就容易落在婆罗门的四句、老子的道理、孟子的道理。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者就是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故不用拂拭。六祖的话是由佛性上发挥出来,神秀的话是由脑筋见闻觉知上发挥出来,神秀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不但神秀是这样,就是佛的弟子,如《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的各菩萨皆是如此错认,任你推想不落二边,不著有无,还是在婆罗门四句范围里面,不是明心见性。
向来禅宗祖师皆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老僧只以本份事接人。”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戒、定、慧?”师云:“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可以不说四乘的话,只用喝棒痛骂接人,因此学者对四乘*更闹不清楚。教骂宗为不依言语经典,呵佛骂祖,胡说八道;可是教下的人虽口骂宗门的人,而心里是承认他是明心见性。禅宗骂教下的人讨疏寻经,如入海算沙没有结果,任你用脑筋去推测,总是在无明窠臼里面,不能了生脱死。每每一般人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黄鳝穿洞洞。”宗门的人对于教相的境界可以了解,而教下的人对于宗门的境界,则完全不了解。宗门下的人说最上乘法喝棒痛骂,学人用功时下疑情,一触机缘便可以明心见性。教下的人修的断妄念不落二边、不住有无、知觉知迷、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宗下的喝棒痛骂,一摸不著头脑莫名其妙,因此宗、教均相冲突。考察历史以来,照教下道理用功的,没有一人明心见性,如同很多修教的人临命终时,念佛求生西方。杜顺和尚是修禅宗悟道,他说的:“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台宗贤首宗后来的人,讲是讲天台贤首道理,修是修净土念佛;法相宗的玄奘死了生兜率天。所以佛学是问路,学佛是照著路径去修,学佛人如果路径不清楚就不能修。
现在将四乘道理清清爽爽讲给你们听,最要紧的是不要犯止、作、任、灭四种病,明白四乘道理,宗教彼此便不冲突,明白了路径照著修去,便可以明心见性。最大的问题,修小乘四谛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我们现在明白修大乘六度静虑禅,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见佛性后,六根、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了,一直到世界宇宙万物随拈一法皆是佛性,这就是最上乘禅。
释迦牟尼佛、古今明心见性的祖师说法亦是用六根,其妄念未曾断者,六根及妄念我们看起来是六根妄念,但在他是佛性作用。假如我们明心见性后,六根妄念皆变为佛性,以后起心动念、嬉笑怒骂皆是佛性。假如释迦牟尼佛将六根断了、一念断了,他用甚么来说法度生呢?
《涅盘经》里说:“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谛空,不行中道。”第一义谛空,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遍满虚空中。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义,就是遍满虚空中。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之义,亦如《涅梁经》所说者一样,只要明心见性后,因缘所生的、假名的、空的通通是佛性。中道的第一义谛,《心经》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空中的意思,也是与《涅盘经》所说的中道是一样,只要你明心见性,则五蕴、六尘及空中之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意思,一般人所解释者,全属错误,一般人解释中道:“我们现前一念,不落有无,不落非有非无,不落亦有亦无。”这四句是婆罗门教的,不是中道,这是中因边有;现前之一念不落阴阳,阳是起念,阴是灭念,这也是阴阳前后,不能算中道;现前之一念觉悟的念,其余杂念不起,也不可名为中道。总而言之,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不是佛性。一念回光便同本觉,这觉仍是见闻觉知脑筋的觉,不是佛性的大觉,总要明心见性才能算为中道。
一般人说:“万念断尽,不落有无,就是佛性。”可是这个境界不是佛性,禅宗讲的“无明窠臼”、“黑漆桶底”,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六祖说的“无记空”,教下说的“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无始无明”、“白净识”,《涅盘经》说:“善男予!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暗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盘,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盘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涅盘经》所说无明是指无始无明,不是破一念妄动的无明,即十二因缘的无明。
禅宗又名心宗,是六度之般若禅,是佛经中所谓最上乘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盘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著,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故古人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惟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修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修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盲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嗔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掀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为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禅宗到五祖时内部发生弊病,六祖与神秀之辨别。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认见闻知觉为佛性,起念是灰尘,灭念是明镜,起念是背觉合尘,灭念是背尘合觉。六祖“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当本体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净无染,才是佛性。神秀未见性,六祖已见性,故不同。古人有谓六祖得体,神秀体用俱全,六祖只具一只眼,神秀是双眼俱足。佛性是体,拈花示众,以至祖师喝棒痛骂是用,体是如如不动的,若是无用则不能接引后人。神秀之体乃见闻觉知,他之用乃起念灭念。维摩诘居士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神秀用功方法起念灭念,乃修二乘十二因缘,向臆禅。用脑筋测度,不能超脱轮回。二乘人向认见闻觉知,便是佛性,无法成佛,这是属于渐教。六祖是心地法门,破无明窠臼见佛性,是属顿教,静虑禅。当时神秀在北方,六祖在南方,各以其法度人,殆荷泽神会始定南顿北渐。
佛法最难知道的地方就是佛性,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不同哲学,因为哲学是相对的。哲学用我们聪明的脑筋去想,是想得到的,譬如老子的*生有,周濂溪的无极太极,我们用脑筋将万念断尽,就可以明白本源,可是万念只是暂时断,不能永久断,人非木石。万念断是无极,万念起是太极,始终生灭是相对轮回的;庄子的坐忘、二乘的断一念无明道理,是暂时又起的;婆罗门修四句,心中不执著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老子的渺兮冥兮,通通是脑筋的作用,脑筋作用时就有,脑筋不作用时就无,也是相对轮回的。他们这些境界就是六祖说的无记空、佛说的无始无明、禅宗说的无明窠臼、教家说的元品无明,任你再绝顶聪明的思想,只能到这个地步为止,不能见佛性。古今不知多少人错认为佛性,临济祖师叹声说:“是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大乘佛法要将无明窠臼无始无明打破才见佛性。佛说未出轮回,就是未见佛性,用脑筋去辩论佛性始终不可以,仍然是轮回,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取萤火烧山。我们最要紧是要明白他们说的无极、坐忘、*生有、无明窠臼这些境界,通通打得破的,我们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他是无始有终的,要打破后才能亲见本来佛性。佛性是绝对的,终始生灭、相对轮回了不可得。见佛性后就不修了,六根、六尘、六识、起心动念通通变为佛性,这才是修静虑的大乘法门。以后嬉笑言谈、鸟语花香、清风明月,随拈一法皆是佛法。见佛性定要用功修,将无始无明打破,一破永破,再不会复生的,不是你们说的那些境界,用脑筋去测度,用世智辩聪是了不相干的。古今有很多人讲经著书,错将无始无明认为佛性,始终修不成。
六祖以前悟道祖师只有悟道偈语,顺口拈句不用韵,名为颂、法语、开示、问答。印度经典分经论两种,佛所说者为经,菩萨所说者为论,惟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心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维摩诘居士所说经》称为经,因其意思与佛无别。《六祖坛经》亦是与佛说无别,故称经。
佛说经分四乘,祖师语录其旨与大乘最上乘经相合,不与小乘、中乘同。语录采用白话,以免以辞害意,故古人说《碧岩集》、《中峰广录》是文字禅。每见后人语录多录诗文,唱高调,非祖师语录本色。如欲读文,则有韩愈、柳宗元,诗则有李白、杜甫。唱高调皆古人现成话,不消再说。如此种语录,如瞎子引瞎子,误人不浅。凡吾师徒皆应戒之,佛法重事实,不重空谈。
语录本色,分:一、开示。二、示众小参。三、说法。四、请益。五、捉机缘。六、勘验印证。开示是开示佛法大意,将参禅用功道理详细说明白,把错走路途的原因指点出来;示众法语及举古人公案偈颂,公案是判断生死,小参是晚上警策学人。古人公案分两种,一是参公案,二是透澈公案。参公案是告诉学人那一桩公案要下疑情来参,透澈公案是明心见性后,拿古人的公案来印证,古祖师的偈颂亦可以参究;说法,是由自性中流露发挥佛祖道理,如依西来第一义谛,说法和盘托出,如雁过空中不留痕迹,或说偈说颂,拉东扯西,皆是一法不离自性。就佛性本体上讲,是无言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为引导学人起见,故随拈一法和盘托出,使悟入佛之知见;请益,是学人到善知识面前,把自己用功的境界说出,善知识听了,便把他对的地方和不对的地方指点出来,使他得到正当的方法;捉机缘,学人用功已熟,善知识乃捉住机缘,学人蓦的看见本来面目,豁然澈悟:勘验,是善知识验学人是否已明心见性,要学人下转语,如下得转语便可印证。如遇不到善知识,可拿《传灯录》、《维摩诘经》自己印证。以上是古人语录本色。自南宋以后语录日多,弊病日甚,已非从前本色,多夸诗文之富,唱高调。
佛之真理是万古不磨的,现在一般禅宗见解已失古禅宗本色,皆落于脑筋测度,属于向臆禅,其毛病上已说过。禅宗本来不立文字,至于《法宝坛经》及祖师偈颂语录,不外黄叶止儿啼而已。
释迦牟尼佛的中心是四乘法门,四乘法门如果分不清楚,则佛法始终不能分清楚。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与中乘相差不多,修大乘与二乘比起来就是天渊相隔,差之丝毫失之千里。大乘说小乘二乘是止、作、任、灭四病中的病,修大乘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妄念,你如果将六根一念断,用甚么去修静虑禅呢?你用功不住有、无、非有、非无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一念知道觉或迷,不是明心见性;你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要修中道,中因边有,是相对的,亦不是明心见性。
自古及今,宗与教相斗,就是四乘法门分别不清楚才会相斗。修宗者,单说大乘,中乘、小乘不说;修教的,用脑筋尽量去推测,最多推至一念无明不起为止。修教的,认为发心度众生为大乘,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但是你自己还不能自度,用甚么度众生呢?宗与教冲突,最明显的是六祖与神秀,神秀修十二因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尽其量不过到一念无明不起为绝顶,神秀用功完全是中乘,故修中乘的人无法明心见性,须再亲近大乘的善知识,问明修大乘的方法才不走错路途,照著用功方能明心见性。如果你不明白修大乘方法,就容易落在婆罗门的四句、老子的道理、孟子的道理。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者就是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故不用拂拭。六祖的话是由佛性上发挥出来,神秀的话是由脑筋见闻觉知上发挥出来,神秀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不但神秀是这样,就是佛的弟子,如《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的各菩萨皆是如此错认,任你推想不落二边,不著有无,还是在婆罗门四句范围里面,不是明心见性。
向来禅宗祖师皆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老僧只以本份事接人。”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戒、定、慧?”师云:“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可以不说四乘的话,只用喝棒痛骂接人,因此学者对四乘*更闹不清楚。教骂宗为不依言语经典,呵佛骂祖,胡说八道;可是教下的人虽口骂宗门的人,而心里是承认他是明心见性。禅宗骂教下的人讨疏寻经,如入海算沙没有结果,任你用脑筋去推测,总是在无明窠臼里面,不能了生脱死。每每一般人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黄鳝穿洞洞。”宗门的人对于教相的境界可以了解,而教下的人对于宗门的境界,则完全不了解。宗门下的人说最上乘法喝棒痛骂,学人用功时下疑情,一触机缘便可以明心见性。教下的人修的断妄念不落二边、不住有无、知觉知迷、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宗下的喝棒痛骂,一摸不著头脑莫名其妙,因此宗、教均相冲突。考察历史以来,照教下道理用功的,没有一人明心见性,如同很多修教的人临命终时,念佛求生西方。杜顺和尚是修禅宗悟道,他说的:“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台宗贤首宗后来的人,讲是讲天台贤首道理,修是修净土念佛;法相宗的玄奘死了生兜率天。所以佛学是问路,学佛是照著路径去修,学佛人如果路径不清楚就不能修。
现在将四乘道理清清爽爽讲给你们听,最要紧的是不要犯止、作、任、灭四种病,明白四乘道理,宗教彼此便不冲突,明白了路径照著修去,便可以明心见性。最大的问题,修小乘四谛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我们现在明白修大乘六度静虑禅,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见佛性后,六根、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了,一直到世界宇宙万物随拈一法皆是佛性,这就是最上乘禅。
释迦牟尼佛、古今明心见性的祖师说法亦是用六根,其妄念未曾断者,六根及妄念我们看起来是六根妄念,但在他是佛性作用。假如我们明心见性后,六根妄念皆变为佛性,以后起心动念、嬉笑怒骂皆是佛性。假如释迦牟尼佛将六根断了、一念断了,他用甚么来说法度生呢?
《涅盘经》里说:“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谛空,不行中道。”第一义谛空,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遍满虚空中。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义,就是遍满虚空中。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之义,亦如《涅梁经》所说者一样,只要明心见性后,因缘所生的、假名的、空的通通是佛性。中道的第一义谛,《心经》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空中的意思,也是与《涅盘经》所说的中道是一样,只要你明心见性,则五蕴、六尘及空中之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意思,一般人所解释者,全属错误,一般人解释中道:“我们现前一念,不落有无,不落非有非无,不落亦有亦无。”这四句是婆罗门教的,不是中道,这是中因边有;现前之一念不落阴阳,阳是起念,阴是灭念,这也是阴阳前后,不能算中道;现前之一念觉悟的念,其余杂念不起,也不可名为中道。总而言之,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不是佛性。一念回光便同本觉,这觉仍是见闻觉知脑筋的觉,不是佛性的大觉,总要明心见性才能算为中道。
一般人说:“万念断尽,不落有无,就是佛性。”可是这个境界不是佛性,禅宗讲的“无明窠臼”、“黑漆桶底”,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六祖说的“无记空”,教下说的“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无始无明”、“白净识”,《涅盘经》说:“善男予!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暗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盘,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盘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涅盘经》所说无明是指无始无明,不是破一念妄动的无明,即十二因缘的无明。
禅宗又名心宗,是六度之般若禅,是佛经中所谓最上乘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盘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著,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故古人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惟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修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修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盲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嗔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掀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为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小乘度自己,大乘度众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小乘度自己,大乘度众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6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禅宗到五祖时内部发生弊病,六祖与神秀之辨别。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认见闻知觉为佛性,起念是灰尘,灭念是明镜,起念是背觉合尘,灭念是背尘合觉。六祖“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当本体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净无染,才是佛性。神秀未见性,六祖已见性,故不同。古人有谓六祖得体,神秀体用俱全,六祖只具一只眼,神秀是双眼俱足。佛性是体,拈花示众,以至祖师喝棒痛骂是用,体是如如不动的,若是无用则不能接引后人。神秀之体乃见闻觉知,他之用乃起念灭念。维摩诘居士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神秀用功方法起念灭念,乃修二乘十二因缘,向臆禅。用脑筋测度,不能超脱轮回。二乘人向认见闻觉知,便是佛性,无法成佛,这是属于渐教。六祖是心地法门,破无明窠臼见佛性,是属顿教,静虑禅。当时神秀在北方,六祖在南方,各以其法度人,殆荷泽神会始定南顿北渐。
佛法最难知道的地方就是佛性,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不同哲学,因为哲学是相对的。哲学用我们聪明的脑筋去想,是想得到的,譬如老子的*生有,周濂溪的无极太极,我们用脑筋将万念断尽,就可以明白本源,可是万念只是暂时断,不能永久断,人非木石。万念断是无极,万念起是太极,始终生灭是相对轮回的;庄子的坐忘、二乘的断一念无明道理,是暂时又起的;婆罗门修四句,心中不执著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老子的渺兮冥兮,通通是脑筋的作用,脑筋作用时就有,脑筋不作用时就无,也是相对轮回的。他们这些境界就是六祖说的无记空、佛说的无始无明、禅宗说的无明窠臼、教家说的元品无明,任你再绝顶聪明的思想,只能到这个地步为止,不能见佛性。古今不知多少人错认为佛性,临济祖师叹声说:“是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大乘佛法要将无明窠臼无始无明打破才见佛性。佛说未出轮回,就是未见佛性,用脑筋去辩论佛性始终不可以,仍然是轮回,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取萤火烧山。我们最要紧是要明白他们说的无极、坐忘、*生有、无明窠臼这些境界,通通打得破的,我们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他是无始有终的,要打破后才能亲见本来佛性。佛性是绝对的,终始生灭、相对轮回了不可得。见佛性后就不修了,六根、六尘、六识、起心动念通通变为佛性,这才是修静虑的大乘法门。以后嬉笑言谈、鸟语花香、清风明月,随拈一法皆是佛法。见佛性定要用功修,将无始无明打破,一破永破,再不会复生的,不是你们说的那些境界,用脑筋去测度,用世智辩聪是了不相干的。古今有很多人讲经著书,错将无始无明认为佛性,始终修不成。
六祖以前悟道祖师只有悟道偈语,顺口拈句不用韵,名为颂、法语、开示、问答。印度经典分经论两种,佛所说者为经,菩萨所说者为论,惟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心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维摩诘居士所说经》称为经,因其意思与佛无别。《六祖坛经》亦是与佛说无别,故称经。
佛说经分四乘,祖师语录其旨与大乘最上乘经相合,不与小乘、中乘同。语录采用白话,以免以辞害意,故古人说《碧岩集》、《中峰广录》是文字禅。每见后人语录多录诗文,唱高调,非祖师语录本色。如欲读文,则有韩愈、柳宗元,诗则有李白、杜甫。唱高调皆古人现成话,不消再说。如此种语录,如瞎子引瞎子,误人不浅。凡吾师徒皆应戒之,佛法重事实,不重空谈。
语录本色,分:一、开示。二、示众小参。三、说法。四、请益。五、捉机缘。六、勘验印证。开示是开示佛法大意,将参禅用功道理详细说明白,把错走路途的原因指点出来;示众法语及举古人公案偈颂,公案是判断生死,小参是晚上警策学人。古人公案分两种,一是参公案,二是透澈公案。参公案是告诉学人那一桩公案要下疑情来参,透澈公案是明心见性后,拿古人的公案来印证,古祖师的偈颂亦可以参究;说法,是由自性中流露发挥佛祖道理,如依西来第一义谛,说法和盘托出,如雁过空中不留痕迹,或说偈说颂,拉东扯西,皆是一法不离自性。就佛性本体上讲,是无言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为引导学人起见,故随拈一法和盘托出,使悟入佛之知见;请益,是学人到善知识面前,把自己用功的境界说出,善知识听了,便把他对的地方和不对的地方指点出来,使他得到正当的方法;捉机缘,学人用功已熟,善知识乃捉住机缘,学人蓦的看见本来面目,豁然澈悟:勘验,是善知识验学人是否已明心见性,要学人下转语,如下得转语便可印证。如遇不到善知识,可拿《传灯录》、《维摩诘经》自己印证。以上是古人语录本色。自南宋以后语录日多,弊病日甚,已非从前本色,多夸诗文之富,唱高调。
佛之真理是万古不磨的,现在一般禅宗见解已失古禅宗本色,皆落于脑筋测度,属于向臆禅,其毛病上已说过。禅宗本来不立文字,至于《法宝坛经》及祖师偈颂语录,不外黄叶止儿啼而已。
释迦牟尼佛的中心是四乘法门,四乘法门如果分不清楚,则佛法始终不能分清楚。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与中乘相差不多,修大乘与二乘比起来就是天渊相隔,差之丝毫失之千里。大乘说小乘二乘是止、作、任、灭四病中的病,修大乘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妄念,你如果将六根一念断,用甚么去修静虑禅呢?你用功不住有、无、非有、非无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一念知道觉或迷,不是明心见性;你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要修中道,中因边有,是相对的,亦不是明心见性。
自古及今,宗与教相斗,就是四乘法门分别不清楚才会相斗。修宗者,单说大乘,中乘、小乘不说;修教的,用脑筋尽量去推测,最多推至一念无明不起为止。修教的,认为发心度众生为大乘,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但是你自己还不能自度,用甚么度众生呢?宗与教冲突,最明显的是六祖与神秀,神秀修十二因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尽其量不过到一念无明不起为绝顶,神秀用功完全是中乘,故修中乘的人无法明心见性,须再亲近大乘的善知识,问明修大乘的方法才不走错路途,照著用功方能明心见性。如果你不明白修大乘方法,就容易落在婆罗门的四句、老子的道理、孟子的道理。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者就是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故不用拂拭。六祖的话是由佛性上发挥出来,神秀的话是由脑筋见闻觉知上发挥出来,神秀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不但神秀是这样,就是佛的弟子,如《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的各菩萨皆是如此错认,任你推想不落二边,不著有无,还是在婆罗门四句范围里面,不是明心见性。
向来禅宗祖师皆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老僧只以本份事接人。”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戒、定、慧?”师云:“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可以不说四乘的话,只用喝棒痛骂接人,因此学者对四乘*更闹不清楚。教骂宗为不依言语经典,呵佛骂祖,胡说八道;可是教下的人虽口骂宗门的人,而心里是承认他是明心见性。禅宗骂教下的人讨疏寻经,如入海算沙没有结果,任你用脑筋去推测,总是在无明窠臼里面,不能了生脱死。每每一般人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黄鳝穿洞洞。”宗门的人对于教相的境界可以了解,而教下的人对于宗门的境界,则完全不了解。宗门下的人说最上乘法喝棒痛骂,学人用功时下疑情,一触机缘便可以明心见性。教下的人修的断妄念不落二边、不住有无、知觉知迷、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宗下的喝棒痛骂,一摸不著头脑莫名其妙,因此宗、教均相冲突。考察历史以来,照教下道理用功的,没有一人明心见性,如同很多修教的人临命终时,念佛求生西方。杜顺和尚是修禅宗悟道,他说的:“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台宗贤首宗后来的人,讲是讲天台贤首道理,修是修净土念佛;法相宗的玄奘死了生兜率天。所以佛学是问路,学佛是照著路径去修,学佛人如果路径不清楚就不能修。
现在将四乘道理清清爽爽讲给你们听,最要紧的是不要犯止、作、任、灭四种病,明白四乘道理,宗教彼此便不冲突,明白了路径照著修去,便可以明心见性。最大的问题,修小乘四谛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我们现在明白修大乘六度静虑禅,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见佛性后,六根、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了,一直到世界宇宙万物随拈一法皆是佛性,这就是最上乘禅。
释迦牟尼佛、古今明心见性的祖师说法亦是用六根,其妄念未曾断者,六根及妄念我们看起来是六根妄念,但在他是佛性作用。假如我们明心见性后,六根妄念皆变为佛性,以后起心动念、嬉笑怒骂皆是佛性。假如释迦牟尼佛将六根断了、一念断了,他用甚么来说法度生呢?
《涅盘经》里说:“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谛空,不行中道。”第一义谛空,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遍满虚空中。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义,就是遍满虚空中。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之义,亦如《涅梁经》所说者一样,只要明心见性后,因缘所生的、假名的、空的通通是佛性。中道的第一义谛,《心经》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空中的意思,也是与《涅盘经》所说的中道是一样,只要你明心见性,则五蕴、六尘及空中之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意思,一般人所解释者,全属错误,一般人解释中道:“我们现前一念,不落有无,不落非有非无,不落亦有亦无。”这四句是婆罗门教的,不是中道,这是中因边有;现前之一念不落阴阳,阳是起念,阴是灭念,这也是阴阳前后,不能算中道;现前之一念觉悟的念,其余杂念不起,也不可名为中道。总而言之,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不是佛性。一念回光便同本觉,这觉仍是见闻觉知脑筋的觉,不是佛性的大觉,总要明心见性才能算为中道。
一般人说:“万念断尽,不落有无,就是佛性。”可是这个境界不是佛性,禅宗讲的“无明窠臼”、“黑漆桶底”,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六祖说的“无记空”,教下说的“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无始无明”、“白净识”,《涅盘经》说:“善男予!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暗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盘,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盘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涅盘经》所说无明是指无始无明,不是破一念妄动的无明,即十二因缘的无明。
禅宗又名心宗,是六度之般若禅,是佛经中所谓最上乘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盘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著,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故古人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惟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修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修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盲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嗔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掀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为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6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小乘度自己,大乘度众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63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佛教中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是四种不同的修行路径和教义体系,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修行的目标、方法和教义的不同。小乘佛教,又称为小乘教、小教,主张修行者通过自我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关注个人的解脱和涅槃。小乘佛教强调对佛陀教义的严格遵守和实践,修行方法主要是禅修和智慧的培养,以达到个人的解...

佛教中的小乘、中乘、大乘的区别是什么?

1. 在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代表了不同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理解。2. 根据《法华经》的比喻,小乘如同羊拉车,中乘如同鹿拉车,大乘如同牛拉车,虽然交通工具和速度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是相同的。3. 小乘、中乘、大乘的区分是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它们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理。4. 《法华经...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小乘佛教、中乘佛教、大乘佛教、最上乘教法。一、小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二、中乘:佛教的一个派别。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派别,主要指追求自我解脱的修行者,其最终目的是达到阿罗汉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得到涅槃。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自度,追求个人的解脱。二、中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派别,相对于小乘和大乘而言。中乘佛教的目标是辟支佛果,即通过观察因缘而悟解,寻求自我解脱。三、大乘...

佛教中的小乘、中乘、大乘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就是三种修行的方法。据《法华经》的譬喻,“乘”的原意是乘车去往目的地,小乘是羊拉车,中乘是鹿拉车,上乘是牛拉车。虽然车不同,快慢不同,但目的地都是一样的。小乘、中乘、大乘,其实都是方便言说,本质来说,三乘归于一乘。《法华经》经文:”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

佛教的乘是什么意思

一、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二、乘,就是解脱的意思,不同的乘,代表不同的解脱境界。自心精神境界的掌握不同,解脱的彻底程度就不一样。阿弥陀佛!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

佛教是分为大小乘吗?有中乘吗?还是分为四乘?

大乘:(圆成佛道,究竟圆满);发菩提心为开始,开悟明心为入门,实证“法界实相心”;悟后起修无量劫,不断“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直至佛位。经典涵盖“阿含”“般若”“唯识”。由于前两种:“人天乘”,是佛法之外的人也能修证成功的,所以是“共于外道”之法,非佛教独有,因此虽然佛教也讲...

佛教有大乘小乘两派,究竟各有什么不同

《妙法莲华经》上讲,大乘、中乘、小乘,同属于一乘,无二无别,都可以成佛。区别只是修行所依据的经典不同,所以有大小之说。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客户扫了一万块信用卡,我应该收多少手续费? 从天津火车站坐几路车到天津市中心,坐到哪一站下车? 爱情里很有哲理的句子 我在天津到190公车始发站坐地铁在哪儿下 红米note3和魅蓝note3哪个好啊 野生桃核什么时候种植 为什么会有置业担保 置业置业房贷 置业贷款是什么意思? 置贷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 大乘法和小乘法 是什么意思 外阴痒,用比较热的水洗后,又不痒了,过会又会痒,是怎么回事! 今早外阴瘙痒症状发生 清洗了一下 反而更厉害了 请问用什么药能缓解一下呢 洗液洗了外阴后更痒了,怎么办 外阴瘙痒,刺疼 外阴瘙痒,越是洗的时候和用纸擦的时候就更痒,怎么办 外阴有点痒用清水洗的时候搓的很了点,现在有点疼怎么办啊? 外阴痒还疼,这是什么病? 外阴又疼又痒吃什么药 外阴痒,用开水洗了更痒,怎么办 的做法,土豆鸡蛋饼怎么做好吃,土豆鸡蛋饼的家常做法 外阴痒,清水洗了还痒,反反复复的,好难受,请问什么病 外阴痒还会刺痛用很烫的水洗反而很舒服是怎么回事啊外 电视频面脏用什么能察干净 小米手机换成魅族可以使用换机精灵么 刚刚用了开水洗了阴道外,怎么现在比刚才还要严重痒 我从魅族手机换到小米手机怎么登陆游戏 小朋用画笔把电视频画了,怎么清理掉 土豆鸡蛋饼的做法,香煎土豆鸡蛋饼怎么做好 土豆鸡蛋饼怎么做好吃 各种土豆鸡蛋饼做法大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比利时的空降袭击取得了哪些成果? 大乘法是什么意思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大乘法会上为何有很多阿罗汉圣者? 以下几个物品请翻译成英语。 大乘佛教是谁开创的? 去美国留学要带什么东西 支付宝实名认证中身份证图片大小不超过2M,这个上传图片到底是多大呀,原图是1017乘628 856kb,求高人, 大安法师为什么说求生净土是大乘法 大乘法最究竟,佛陀为什么要说其他几乘 zwk48电动车控制器接线图 佛教的大乘小乘有什么区别? 做PVC印刷厂家,去哪里发贴好? 做免费的推广又去哪好? 我有点不知道方向,请大家赐教。 大小乘以何而区分?应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关于这方面的修养,你今后有何打算? 佛法的大乘法同。小乘法。有什么分别。泰国同柬埔寨的和尚为什么可以吃鱼。吃肉。中国的和尚就不能吃肉。 德国攻击比利时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过?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读的佛经一样吗 大乘佛教 佛教是不是分大乘和小乘教派,有什么区别啊? 娑婆世界佛陀出世时先讲了小乘佛法,就有许多人证得阿罗汉果,此时大乘佛法机缘立刻就出现了吗?
  • 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