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4 20: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4 21:33
(1).月白为淡蓝色:“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2).带蓝色的白色。因近似月色,故称。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只见他光着个脑袋,靸拉着双山底儿青缎子山东皂鞋,穿一件旧月白短袷袄儿。”鲁迅《彷徨·祝福》:“她不是鲁镇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3).月色皎洁。 唐杜牧《猿》诗:“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 宋陆游《夜汲》诗:“酒渴起夜汲,月白天正青。” 元赵孟頫《新秋》诗:“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4).比喻清新。 南朝 梁萧统《十二月启·姑洗三月》:“持郭璞之毫鸾,词场月白;吞罗含之彩凤,辨囿日新。”
月白:浅蓝色。月白”本名“月下白”,并非形容月光一样的亮白,而是指白色在月下所呈现出的泛青的颜色,在现代人看来,如同浅浅的蓝色。古人培育的一种菊花就叫“月下白”,《博物汇编·草木典》说:“月下白,一名玉兔华,花青白色,如月下观之。”宋人史铸《月下白》诗云:“素质鲜明绝点尘,冰轮高照转精神。丛丛皓彩如罗绮,个样诚堪示染人。”形容的都是花朵颜色仿佛白花开在月光下的感觉。
传统织物里常用到月白色,《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描写:“凤姐方下了车进来,二姐一看,只见头上都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子袄,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白绫素裙。”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苋蓝与菘蓝、木蓝、蓼蓝、马蓝等都是可以制取靛蓝的植物,其“微染”所得即是较浅的蓝色。故宫收藏有很多清代月白色的服饰、织物,呈现的视觉效果都是浅淡的蓝颜色。
清代皇帝在各种祭祀中需穿着相应颜色的祭服,如月坛夕月(祭月)时穿月白色朝袍,同时使用月白色的祭器。明代女性常以绿色配月白,如绿袄搭配月白裙,《型世言》第三回:“穿的油绿绸袄、月白裙出门的。”《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童奶奶)穿着油绿绸对衿袄儿、月白秋罗裙子、沙蓝潞绸羊皮金云头鞋儿,金线五梁冠子,青遍地锦箍儿。”
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还特别提到明末女装中月白的应用与色彩的流行变化:“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这里的银红、桃红、大红、紫是红色系中从浅到深的色彩,月白、蓝、石青则是蓝色系中从浅到深的色彩。
月白也为文人所喜爱,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纸”说到蜡砑五色笺:“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罗纹笺为佳,余色不入清赏。”
与月白相似的是“鱼白”,即“鱼肚白”,以近似鱼腹部之色故名,也是一种白里透青的颜色,比月白更淡。陈浏《陶雅》中说:“圴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康雍两窑,青色益淡,再淡则为‘鱼肚白’矣。其较深者,厥称‘东青’。”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云:“月白、鱼肚白,乃青之最淡者。”
鱼肚白(鱼白)也用在服饰织物中,明《水浒传》第五回:“(刘太公)腰间绦系佛头青,身上罗衫鱼肚白。”《喻世明言》第一卷:“(陈大郎)头上带一顶苏样的百技鬃帽,身上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清《儿女英雄传》:“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百蝶的衬衣儿。”
不过,用“鱼肚白”形容最多的,还是黎明时东方天空的颜色,如清代小说《泪珠缘》:“看那月儿果然坠下西去,东面的天泛作鱼肚白色。”现代小说里仍有不少类似的描写。
《史记·封禅书》:“太一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月白色名称本此。
参见:《辞源》
白分为:月白、葱白、鱼肚白、水毛色、玉色、月色、草白。
《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出场时说:“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当时我念高中,张延彪先生(温州市语文教育专家)是这样解释的:乌裙即黑裙,月白背心不是白色的背心。否则依鲁府规矩之严,“头上扎着白头绳”鲁四爷尚且“皱了皱眉”;倘若是一身丧服的话,祥林嫂恐怕早已被拒之门外。(笔者注:这种忌讳,温州民间仍然遗留)。“月白”温州话是水蓝儿,淡蓝儿的意思。“月白”温州民间叫做“肉白”;用作偏旁有时“肉”即写作“月”,月是双音字。(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依旧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