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4: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9 03:45
腧穴是什么?人体的奇经八脉看似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其实腧穴不是指人体的单一穴位,而是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的统称。下面是关于腧穴的分类与
腧穴是什么?人体的奇经八脉看似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其实腧穴不是指人体的单一穴位,而是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的统称。下面是关于腧穴的分类与腧穴的作用的讲述,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于腧穴的认识。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旁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分述如下:
1.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针灸医籍及所载经穴总数汇表如下。
①《铜人》、《发挥》增加单穴2:灵台、腰阳关系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双穴3:膏肓俞、厥阴俞系出自《千金方》;青灵出自《圣惠》。
②《大成》增加双穴5:眉冲出自《脉经》;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出自《圣惠》;风市出自《肘后》。
③《逢源》增加单穴1:中枢;双穴1:急脉;皆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2.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3.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