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怎么死的 手握重兵的蒙恬为何赴死而不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7: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19:58
蒙恬战车雕塑
蒙恬,秦统一六国前后著名的军事将领,祖籍今山东蒙阴,姓氏源出蒙山的“蒙”字。他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他修长城、修直道、开拓了疆域,可谓功勋卓著;他改良毛笔、改良古筝,文武俱佳。可惜最后枉死,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绕不开的太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意外驾崩于第五次出巡路上;管理诏书的赵高说服丞相李斯篡改遗诏,改由最小公子胡亥(也就是后来的秦二世)继承皇位,并赐长公子扶苏和戍边大将蒙恬死。二人相继自杀,胡亥篡位成功。因为这个惊天阴谋的策划地在沙丘宫,史称“沙丘之谋”。
当时蒙恬统领30万大军在长城一线,公子扶苏为监军。使者持假诏来到军营,诏书以始皇的名义斥责扶苏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日夜抱怨不能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非但没有纠正扶苏的过失,还与其共谋,因此令他们自杀。扶苏哭泣着要自杀,蒙恬劝他再奏请证实一下。在使者多次催促下,扶苏认为“父要子死,理所当然”,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胡亥继位后,本想放过蒙恬,在赵高的进一步撺掇下,再派使者逼迫蒙恬自杀。蒙恬在辩解无果后,长叹:我筑长城,挖沟渠1万余里,这期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当时蒙恬手握秦国最精锐的30万大军,且身在军营,就算在被囚阳周时,他自己也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那么他为何没有引兵南下呢?那样的话赵高、李斯和胡亥必定死路一条。可是他却选择了吞药自杀。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沙丘之谋”发生时,在有用信息占有上,蒙恬处于绝对劣势,通俗地讲,他被“蒙在鼓里”。客观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使者带假诏来到长城军营时,蒙恬对于“沙丘之谋”一无所知,他不知道始皇已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他只是觉得不合情理,非常怀疑。扶苏死后,等蒙恬知道秦始皇已崩后,或许产生过反叛的念头,但是他完全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始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赵高,所以自始至终都没能采取任何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他“无从反”。
秦始皇当时还不到50岁,而且从一般史料记载看,这位千古一帝应该是身材魁梧、精力充沛之人,蒙恬自然不会想到此时皇帝已驾崩。秦始皇对群臣的威慑及控制能力非同寻常,只要他还健在,就算真让蒙恬死,蒙恬也不敢不从。因此蒙恬“不敢反”。
秦始皇性格复杂,加上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药,心性变得不正常,所以蒙恬的心中并不能完全肯定皇帝不会赐扶苏和自己死。但他相信皇帝对他一定是有什么样的误会。《史记》上说:“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所以蒙恬相信凭借秦始皇与他的君臣关系,加上弟弟蒙毅又在朝中位居上卿,是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对蒙毅能居中解释、消除误会完全有信心,于是“复请之”。因为蒙恬对秦始皇和他的君臣关系有信心,认为事情一定能说得清,所以他选择等,而“不去反”。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用的是法家的理论治国,秦始皇更是重要的支持者。用李斯为相,重要的一条也是因为李斯与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子是同门,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秦已经建立的法制体系,让蒙恬在内心深处认为“可以讲理”,根本就“不用反”。
公子扶苏愚忠而软弱,没有质疑就自杀了,蒙恬劝都没劝住。“沙丘之谋”自此向着完全有利于赵高的一方发展:蒙恬被囚于阳周,蒙毅也被囚于代郡,后很快被杀。等蒙恬知道始皇已故、蒙毅被害,一切都晚了,就算真有起兵的念头,没有了长公子扶苏这面旗帜,师出无名,已经“反不成”了。
秦国法律一向严苛,如果起兵失败,30万将士的亲属必然受到牵连,夷三族甚至是诛九族。这样的后果是“义”士蒙恬不可能不考虑的。而若此时起兵,还有一个后果,就是会因中原内战而让匈奴乘势入侵,华夏族必将面临巨大灾难,那样就算是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也愧对百姓,愧对祖先,留下千古骂名。“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不过是蒙恬愤慨之下的气话,因为他确实“反不起”。
蒙恬是颛臾王的后人,据《平邑县志》载:“颛臾王,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颛臾的本义就是善良,颛臾王乃上古贤君,更是君子之王,所以身后千年仍然受到祭拜。这样的祖风,当然也会传承下来,因此蒙恬不能无视历代秦王对蒙氏的“知遇之恩”,如他自己所言:“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蒙恬从内心深处“不愿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