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0 02:33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英文表述:从混乱到统一的历程
在4月25日至27日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代表汇聚北京,共谋高质量共建之路。那么,你了解“一带一路”官方英文表达的变迁吗?为什么One Belt, One Road (OBOR)等早期译法被弃用,而现在的Belt and Road (B&R)成为首选呢?
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英文表述经历了蜕变。最初的版本是逐字翻译的"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尽管在初期颇为流行,但学者们逐渐倾向于“Belt and Road”,认为它简洁且有象征意义,两个O代表着智慧的汇聚,体现了中立立场。
2017年的首届高峰论坛上,官方英文全称为"Belt and Road Forum",并明确指出不应缩写为“BARF”,以免引起误解。接着,傅莹在2015年的演讲中提出了“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这一版本虽准确揭示了倡议的实质,但略显冗长,不利于国际传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于2015年正式采用"Belt and Road"为标准译法,并鼓励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官方的决策背后,是对“一带一路”包容性与合作精神的强调,以及对消除误解的考量。它避免了"One Belt, One Road"给国际受众带来的可能误读,如给人一种强制性的印象,暗示其他国家必须接受中国方案。
然而,官方的选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译法不恰当是否会误导中国丝路倡议?》一文在2015年6月就指出了翻译的重要性。从战略角度看,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国力的支撑,但从战术上,恰当的翻译是塑造国际形象的关键第一步。
作为对外宣传的主力军,我们虽以中文为母语,但在英语表达上可能不如英语母语者精准。例如,老挝歌手的《一带一路》神曲引发热潮,但我们选择的英文标题"Belt and Road video from Laos goes viral"就可能引发误解,因为“viral”更多用于描述自然增长,而非刻意推广。
这警示我们,对外传播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更深入理解和精准运用英语。工匠精神要求我们从小处着眼,从细微之处体现专业。因此,“一带一路”的英文表述变迁,正是这种精神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