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到"强",职业教育如何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5 20: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7 14:55
一是走质量化道路
我国高职和中职院校在校园建设、办学资金、教学实验设备、师资储存等方面长期滞后,即使发展到今天,不少学校依然处于“积弱积贫”的固化态势。如果继续过度追求规模和数量,就是有增长无发展,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无助于提升自身的品牌和质量。所以,各地既要严格限制新增或改建高职、中职院校,严格限制新增专业,又要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招生数量。其中,尤其是要控制和逐步削减技术技能含量较低的人文社科类学校、专业和人数。
二是走集团化道路
集团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通过自愿或行政主导等方式,将若干所高职、中职学校和相关企业组合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可以提高决策水平、统筹各校发展方向和思路;可以在重大项目上集中主要资源;可以建立更高平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可以整体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生源市场上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尤其重要的是,有相关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产品研发等,从而实现各校、各企业多赢格局。
三是走国际化道路
从整体实力和水平看,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主动“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思想,做到“洋为中用”、不断实践;同时,还要“请进来”,聘请发达国家的知名职教专家前来传经送宝,让更多的领导和师生从中受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7 14:59
“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11月16日,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100周年纪念会暨首届教育与职业学术年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如是说。
王继平介绍,目前,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约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总规模930万人,在校生2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多年来,职业教育保持了90%以上的高就业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王继平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加快,围绕着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沿线国家对铁路、管道、公路、港口、通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职业教育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欢迎,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王继平表示。
职业教育接下来怎么走?“下一步就是要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关键是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在要素构成和布局结构上实现合理配置;另一个是促使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良好的沟通、衔接。”王继平表示。
职业教育强而不壮
“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很大,但还不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科院高职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在会上表示。
在马树超看来,中职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办学能力较弱。多年来,教育部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突出位置,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现实中,由于中职办学能力不强,一些院校开始举办高中复读班,办升学教育。”马树超曾经过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达不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标准。“这个比例在50%以上。”马树超说,有的学校专业集中,一所1万多人的学校,2000多人集中在一个专业。
而对于高职来说,重点在于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到2018年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200所优质高职院校。如何建设真正优质的高职院校,马树超认为,一是要从国家对教育质量定位的时代特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局观,从国家要求以及外界评价等方面来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意义。二是高职教育要形成新型质量观,推进优质院校建设要重视产出的质量观,即重视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率、国际影响力指标、适应社会需求等能力建设。三是既要重视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也要重视做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