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13: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7 22:26
张昭跟周瑜,都是孙策临死前的托孤重臣。然而在赤壁大战之前,江东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张昭力主孙权投降曹操。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把张昭主降的原因归咎为他畏惧曹军势大,自己贪图富贵。正史上张昭之所以会有这样主张,原因自然不可能是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简单化和市井化。张昭和周瑜的态度差别,本质是如何给江东事业定位的问题。江东的事业从孙策渡江开拓算起,一直到孙权最终完成称帝,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江东事业定位的转变,又是其中关键性的一步。 曹军南下时,张昭是力主投降的。 一、孙策开拓江东——尴尬的「 ”附逆”身份。 孙策带领以淮泗人为主要力量的军队渡江,相对于军事上的较为顺利而言,他政治上面临非常大的困境。首先,袁术当时的叛逆之心渐显,而孙策以袁术部曲身份来到江东,本质上和「 ”附逆”入侵没有区别。他攻击的对象主要是汉廷任命的刘繇等人,这相当于直接挑战当时尚存的东汉政权。又因为其军队的构成问题,自然得不到江东大族的支持。关于这个问题,史料中记载非常多,定性也非常明确,这里简单举两个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 《后汉书·刘宠传》:兴平中,繇为杨州牧、振威将军。时袁术据淮南,繇乃移居曲阿。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袁术遣孙策攻破繇,因奔豫章,病卒。 更有甚者如许靖等人,因为他们本身是避难江东的北来士人,这些人干脆直接逃离江东,远遁交州,也不愿意和孙策合作。应该说在流寓江东的北士和江东大族眼里,此时的孙策集团毫无疑问是一个「 ”非法组织”,这些人对待孙策的态度要么是观望,要么是躲避,要么是直接对抗,几乎没有和孙策合作的。 在时人眼里,孙策渡江的本质就是袁术入侵。 在这个阶段,孙策的当务之急,就是撇清和「 ”叛逆”袁术之间的关系,并且重建和许昌汉廷的联系。 二、定位于「 ”桓文之业”——孙策成功切割与袁术的关系。 孙策首先寻求的是流寓在江东的北来士人的支持,第一个出现在孙策视线里的是张纮。张纮是后来和张昭一起在江东并称「 ”二张”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一开始却并不认可孙策,一直推脱不出。这和孙策本身的形象和之前的所作所为有很大的关系。前面我们说过孙策以袁术部曲身份渡江,江东大部分士人对他极其厌恶,更不与他合作。 袁术为篡逆之臣 面对这种情况,孙策采取的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做法,这就是所谓的「 ”屠戮英豪”。对于不合作者,孙策轻则杀之,重者灭族。孙策几次三番去请张纮出山协助自己。到了最后,竟然是哭着恳求张纮,史书说他「 ”涕泣横流”(《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这才终于感动了张纮。 孙策的「 ”心病”是自己在江东的负面形象,张纮给他开出的「 ”药方”是效仿昔日的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历史人物因匡扶周王室而成就霸业。张纮劝孙策以「 ”匡扶汉室”为政治纲领,并巧妙地把其父孙坚曾经参与讨伐董卓的事情承接过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孙氏父子前后的军事行动。 孙策在江东屠戮英豪,不得人心。 张纮给孙策的江东事业的定位,很快就出现了效果。首先是很多流寓在江东的北士开始陆续加入孙策集团,这其中就包括张昭。应该说,张昭首先是受到孙策「 ”桓文之业”事业的吸引,才加入有志于「 ”匡扶汉室”孙策集团的。而且当张昭后来成为江东集团决策层关键性人物之后,他又坚持贯彻了这一政治定位。 所以在江东事业的这一定位之下,每当需要面对江东和汉廷的关系的时候,张昭的立场和态度,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建安元年(196年),袁术公然称帝。张纮给孙策做《为孙会稽责袁术僭号书》,公开谴责袁术并表示于袁术绝交。孙策在后来承制被封为明汉将军时,对当年接受袁术所封的「 ”殄寇将军”还做了辩解,说自己是被蒙骗的(《吴书》:「 ”乃知诈擅”)。并在建安三年(198年)派遣张纮去许昌进贡,这一次孙策收获颇丰,不仅取得了汉廷正式授予的讨逆将军,获封吴侯,还和曹操结成了姻亲。 孙策成功重建和许昌汉廷的联系 至此,孙策集团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袁术的「 ”附逆”,彻底变成了忠于汉室的「 ”朝廷外藩”。 这就是江东事业的「 ”桓文之业”阶段。应该说,「 ”桓文之业”这一定位,在当时的条件下,使得孙策取得了在江东的合法性,然后有力地推动了孙氏在江东事业的发展。清人何焯后来评价这段历史时说「 ”策前此犹为术部曲,自绝术乃正名汉藩,得以自立矣。”这个意见是非常中肯的。 三、孙权统领江东——从「 ”桓文之业”到全新的帝业。 在张纮和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孙策逐渐完成了和袁术的切割,并重建了和汉廷的联系。但是,孙策和江东大族的关系依然紧张。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孙策母亲投井救魏腾的故事。孙策因为江东士人魏腾轻慢自己,打算杀掉魏腾,孙策母亲吴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要投井自杀,原因是孙策今天杀魏腾,明天就会众叛亲离,孙氏有灭门的危险,所以干脆先死了算了。于是「 ”策大惊”,才放过魏腾一马 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身亡 魏腾这次侥幸活下来了,但是倒在孙策屠刀下的江东士人却不计其数。前面我们说过,孙策对于不合作的江东士人毫不手软,一概采取屠戮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且这些不支持孙策的人,有些跑到山里和「 ”山越”勾结,组织起武装来和孙策对抗,成为孙策头疼不已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孙策时期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孙策自己也是因为肆意杀戮而自食其果的。他因为杀害许贡,而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身亡。孙策临死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最终没有选择和自己风格相似的孙翊,而是选择了并不善战的孙权,应该是有这方面的反省和考虑。「 ”举贤任能……我不如卿”是他对孙权的评价,同时也是嘱托,他希望孙权改变以武力压制江东士人的做法,积极争取江东士人的支持,以此谋求孙氏在江东进一步的发展。 孙策在选择继承人这一问题上,很有深意。 孙策对孙权寄予了期望,但是却没有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答案。 应该说,给出答案并将江东事业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是周瑜和鲁肃。周瑜和张昭同为孙策的托孤重臣,但是两人的政治立场却截然不同。周瑜给江东事业的定位,完全超越了张昭的「 ”桓文之业”的范畴。他认为江东将兴起一种新的帝业,并通过这种宏大的规划,把江东的士人也囊括进去了。我们可以从孙权随后的政治实践中看到这种效果,特别是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士人参与到江东规取天下的事业之中后,孙氏和江东士人终于开始消除敌意,并一步步走向融合。 陆逊是孙氏集团江东化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和周瑜立场一样的是鲁肃,他更是直接提出了「 ”汉室不可复兴”的主张,认为张昭那套「 ”桓文之业”已经行不通了。但是,因为周瑜和鲁肃在江东集团的资历和张纮张昭相比尚浅。所以孙权在统事之初,表面还是依从于张昭的立场。但是雄心勃勃的孙权,内心显然更赞赏周瑜和鲁肃的立场。 周瑜受遗命辅佐孙权 等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吞并荆州,剑指东南的时候。张昭和周瑜的分歧,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他们一个主张「 ”迎曹”,一个主张「 ”抗曹”。应该说,这两种态度背后,实际是江东事业何去何从的选择。 周瑜力主抗曹,背后是对江东事业的全新定位。 张昭等人主张「 ”迎曹”,根本上来讲,还是基于对江东事业定位于「 ”匡扶汉室”的这个认识。违逆曹操相当于和东汉朝廷公开决裂,这显然是对自张纮加入孙策以来的江东事业定位的完全否定。而这一政治定位曾经对江东的事业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算是成功的经验。再加上曹操军事上显示出的优势,张昭的迎曹立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这个时候,早就对周瑜和鲁肃立场暗赏有加的孙权,显示出了一代雄主的气魄。他在江东事业走到十字路口之际,果断选择了支持周瑜和鲁肃的抗曹立场。在孙权君臣计定抗曹的那一刻,意味着江东的事业从此抛弃了曾经的「 ”桓文之业”,而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那就是与曹操争雄,图取天下的帝业。 曹操在赤壁遭遇大败 在周瑜和鲁肃这个对江东事业全新的定位引导下,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并在后来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在夷陵大败刘备。在对外战争胜利不断获得胜利的情况下,孙权进一步调整和江东士人的关系,实施了大量和江东士人分享权力的举措,终于完成了孙氏集团的江东化,并最终实现了帝业。 结论: 从孙策渡江开始,江东的事业从单纯的军事征服开始,在孙策时代,采取张纮张昭主张的「 ”桓文之业”定位,顺利切割了和逆臣袁术的关系,并重建了和许昌汉廷的联系,以此成功洗刷孙氏作为「 ”附逆”的形象。但是当随着孙氏在江东的事业不断推进,「 ”桓文之业”已经无法满足「 ”新形势”,又因为孙氏和江东士人尖锐的矛盾,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宏大的事业定位来提领整个江东政治,周瑜和鲁肃的全新帝业定位就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最终在孙权的不断努力下,通过孙氏的江东化,最终成就了帝业。 孙权堪称一代雄主 孙氏的帝业曲折而又漫长,涉及的内容当然远不止本文的论述。但是,江东事业定位从「 ”桓文之业”到帝业的转变,确实是其中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