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各自成功失败的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2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6
一、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拒绝*改革,搞*垄断.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封建统治统治在当时已是强弩之末,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根本问题,妄图靠学习西方解决这一问题,就决定了它必败的命运.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之时,西方列强正在侵略控制中国,洋务派*却一味依赖外国,企图达到”自强””求富”.这显然是不会成功的.
3. 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企业,基本是*垄断的,管理仍是封建衙门式.所办企业并未给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富裕的生活.与人民脱节,自身的腐朽也决定了其不会成功.
二、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1、日本拥有一个庞大而逐渐没落的武士阶级。武士们的特殊在于,他们的地位要高于一直为社会奉献血肉的农民和商人们,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18、19世纪兰学的盛行极大影响了武士阶级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变得开明,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中下层的武士接近社会底层,他们比大名和将军对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了解。同时,武士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19世纪上半叶,武士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差,他们对藩国和幕府已经十分不满,生活变得穷困,地位大不如从前。占武士阶级大部分的中下层武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之后来外国的入侵,幕府的软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士们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权,他们信奉尊皇主义,事实上武士在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有了武士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布全国,这使得明治维新的*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相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变法,但事实上维新派并没有像武士这种强大的阶级撑腰,他们势单力薄,改革阻力重重。
2、明治维新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不满和力量。在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们对于官僚的压榨已经忍无可忍,事实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农民起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局势之下,藩国和幕府的实力其实大为下降,平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得人心更是使得*无法恢复实力。但其实,农民不可能领导资本主义改革,他们并不欢迎资本主义,他们同时还赞同封建阶级制度,只能说,他们在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农民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重要。拿中国来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中国同样发生了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挣扎十几年之后仍然逃不过被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绞杀的命运。
3、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维新之前已经比较强大。之前提到过,藩国和幕府为了度过财政困难,给予了商人很大的权益,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极大充实了这个以前生活在封建阶级最底层的阶级。而没落的武士们,有部分也放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从商,如明治维新第一的*家大久保利通的祖辈,就从武士转为商人并获得了成功。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必然要有新兴而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就开始了,然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得厉害,发展很慢。
4、日本的封建政体使得改革容易实行。在维新之前,日本虽然是一个封建国家,但是它保留了藩国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千年以前就被中国抛弃。中国实行的是行省制度。相比较藩国的王,行省的*的权利无疑很小。中国的集权显然比日本更为强大,封建势力的强大使得革新难以进行。日本在维新之前,藩国和幕府之间早已有了嫌隙,幕府势力衰退而藩国势力强大,这使得推翻幕府的统治变得相对容易。
三、简介:
1、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2、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日本*进行近代化*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7
洋务运动 是封建自救运动,注定要失败!根本没有改变制度。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四个左右,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企业家在财政和军需上积极支持了倒幕势力。明治*成立后,不断地得到三井、小野、岛田等大商贾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就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各自遇到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来说,中国的封建势力远较日本封建势力强大。中日两个的封建统治都遭到了农民大起义的严重冲击,1866年,日本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都市*,在中国,随着1851年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暴发,也发生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程度。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封建统治的*不同所造成的。日本的封建统治*,被称为“幕(府)藩(国)*”。天皇在名义上是封建统治梯塔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并不掌握政权,而只是尽一些宗教典礼上的职责。德川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为了独揽大权严格控制天皇的活动范围,不许天皇与外界,特别是不能和“大名”接触。天皇与幕府将军的矛盾,使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权威性的精神力量和在近代化运动中对付封建顽固势力的王牌。在德川幕府之下的有三百个“大名”,即割剧一方的诸侯性的藩国。多数“大名”直接依附于幕府将军,少数“大名”是较为独立的封建领主。“大名”在自己的藩国里是全权的主宰者,掌握着司法权如对农民的生杀予夺之权。但“大名”本身却受幕府将军控制,如“大名”不服控制府,将军即可用各种借口,剥夺“大名”的权势,甚而使“大名”本身及其家族毁灭。和“大名”之间存在随时可能外化为对抗的矛盾。特别叫幕府将军不放心的是“外样大名”。德川幕府时代的“大名”约300个,他们所处的*地位,可分三类:①“亲藩大名”,德川家族,可以从中推选将军的继承人;②“谱代大名”,德川氏的家臣,在幕府里任要职,是德川氏的主要支柱;③“外样大名”,他们是过去与德川氏平列的诸侯,只是因为德川将军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不得不支持德川将军。“外样大名”远离*,在自己的藩国握有实权,保持封建割剧的独立性。他们中以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势力最大。他们使德川将军不能睡落心觉。德川将军采用各种手段防范和控制他们。一方面,将军将他信得过的“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的封地安置在“外洋大名”藩国的周围,以便监视和控制他们的活动。另方面,又实行所谓“参觐交代”制度,即就是“大名”必须每隔一年要随带家属和随从人员到江户谒见将军,一年之后要回自己领地时,又必须将自己的妻子留在江户作为人质。但是,这种企图*和削弱“大名”势力的制度,是更大的恶化了将军和“外样大名”之间的矛盾。“外样大名”为了改变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便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些藩国里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行得相当迅速。长州、萨摩等藩国在形势迫使下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了以“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为口号的藩政改革。在“幕政改革”失败之时,这些藩的“藩政改革”却取得了胜利。这样德川幕府由优势转入劣势,而与幕府对立的藩国则由劣势转入优势。而且,随着藩政改革的胜利,这些藩国的社会经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轨道,因而使这些藩国与德川幕府的矛盾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内容和性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同腐朽的封建领主统治的代表德川幕府不相容,同时对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犯也不能容忍。德川幕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下,签订了一系的不平等条约,致使民族危机深重,从而在同诸藩的斗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反幕势力一方面利用天皇与德川幕府将军的矛盾,借用天皇的权威。另方面又高举起民族反抗的义旗,激起了人民的民族仇恨,在“尊王壤夷”的*口号下,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领主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德川幕府架空天皇,夺了天皇的权,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君主*的*制度,长期的皇权旁落的状况,疏远了皇权与封建统治制度的联系。天皇不仅不是封建统治的最高代表,而且成了推翻封建统治的权威性的力量。
德川幕府在长时期内未能使藩国完全失去独立性,“大名”在自己藩国的实权和对德川幕府的某种独立性,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严格的*集权制。这样,地方诸侯不仅不是拱卫*的力量,反而可以利用他具有的某种独立性,运用自己在藩国内的*经济实权,组织军队与*抗衡,并打出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良好局面。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君主*和严格的*集权,是明治维新其所以不同于洋务运动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却是在高度的君主*和*集权之下进行的。中国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各地总督、巡抚、提督等军政长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这样,在洋务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 支柱。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的运动,洋务派的即使很微弱的努力,也既受到皇帝的*,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连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也感叹道:“都中群议*谋及远大”。
而且,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同种族统治结合在一起。清朝*政权——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名义是满汉平分,实际上主要权力均在满员之手。地方政权——各省督抚满员常占十之六七。全*政大权全为满员掌握。曾国藩由于*太平军有功,得到清廷的青睐,是被付与大权的第一个汉人。汉人掌大权,不仅满人担心,就连一些软骨的汉人也认为不可。汉军机祁□藻向咸丰帝献媚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经这一提醒,从此坚守惯例,不敢深信曾国藩,专指望琦善、托明阿、德兴阿、和春等满族将领来维持那迫近灭亡的清王朝。满清统治者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安危,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首先被神经质的同反满联系起来,而加排斥和非议,因此,任何进步的努力都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7
一成一败从本国内部来说,真正的掌权派队改革的态度不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实权实际掌握在慈禧等顽固派手里,他们坚决反对改革运动,光绪有心改革却举步维艰;而日本,则刚刚推翻幕府统治,天皇掌握了国家实际领导权,统治阶级掌权派(即天皇)积极推行改革,主动改革封建制度,是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外部来看,一方面,当时帝国主义的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国,这也使得中国的改革收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破坏另一方面,日本虽然先前有美国叩关,但这一时期总体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还是比较轻松的,这也使得日本明治维新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成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8
第一、明治维新的起点高,洋务运动的起点相对来讲就很低。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四个左右,有些日本学者考证,1867年,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至420个。而且,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三井家族、坂本龙马、□泽荣一等官商大贾和企业家在财政和军需上积极支持了倒幕势力。明治*成立后,不断地得到三井、小野、岛田等大商贾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可是,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等于零。这样,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第二、就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各自遇到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来说,中国的封建势力远较日本封建势力强大。中日两个的封建统治都遭到了农民大起义的严重冲击,1866年,日本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都市*,在中国,随着1851年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暴发,也发生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程度。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封建统治的*不同所造成的。日本的封建统治*,被称为“幕(府)藩(国)*”。天皇在名义上是封建统治梯塔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并不掌握政权,而只是尽一些宗教典礼上的职责。德川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为了独揽大权严格控制天皇的活动范围,不许天皇与外界,特别是不能和“大名”接触。天皇与幕府将军的矛盾,使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权威性的精神力量和在近代化运动中对付封建顽固势力的王牌。在德川幕府之下的有三百个“大名”,即割剧一方的诸侯性的藩国。多数“大名”直接依附于幕府将军,少数“大名”是较为独立的封建领主。“大名”在自己的藩国里是全权的主宰者,掌握着司法权如对农民的生杀予夺之权。但“大名”本身却受幕府将军控制,如“大名”不服控制府,将军即可用各种借口,剥夺“大名”的权势,甚而使“大名”本身及其家族毁灭。和“大名”之间存在随时可能外化为对抗的矛盾。特别叫幕府将军不放心的是“外样大名”。德川幕府时代的“大名”约300个,他们所处的*地位,可分三类:①“亲藩大名”,德川家族,可以从中推选将军的继承人;②“谱代大名”,德川氏的家臣,在幕府里任要职,是德川氏的主要支柱;③“外样大名”,他们是过去与德川氏平列的诸侯,只是因为德川将军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不得不支持德川将军。“外样大名”远离*,在自己的藩国握有实权,保持封建割剧的独立性。他们中以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势力最大。他们使德川将军不能睡落心觉。德川将军采用各种手段防范和控制他们。一方面,将军将他信得过的“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的封地安置在“外洋大名”藩国的周围,以便监视和控制他们的活动。另方面,又实行所谓“参觐交代”制度,即就是“大名”必须每隔一年要随带家属和随从人员到江户谒见将军,一年之后要回自己领地时,又必须将自己的妻子留在江户作为人质。但是,这种企图*和削弱“大名”势力的制度,是更大的恶化了将军和“外样大名”之间的矛盾。“外样大名”为了改变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便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些藩国里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行得相当迅速。长州、萨摩等藩国在形势迫使下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了以“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为口号的藩政改革。在“幕政改革”失败之时,这些藩的“藩政改革”却取得了胜利。这样德川幕府由优势转入劣势,而与幕府对立的藩国则由劣势转入优势。而且,随着藩政改革的胜利,这些藩国的社会经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轨道,因而使这些藩国与德川幕府的矛盾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内容和性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同腐朽的封建领主统治的代表德川幕府不相容,同时对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犯也不能容忍。德川幕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下,签订了一系的不平等条约,致使民族危机深重,从而在同诸藩的斗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反幕势力一方面利用天皇与德川幕府将军的矛盾,借用天皇的权威。另方面又高举起民族反抗的义旗,激起了人民的民族仇恨,在“尊王壤夷”的*口号下,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领主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德川幕府架空天皇,夺了天皇的权,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君主*的*制度,长期的皇权旁落的状况,疏远了皇权与封建统治制度的联系。天皇不仅不是封建统治的最高代表,而且成了推翻封建统治的权威性的力量。
德川幕府在长时期内未能使藩国完全失去独立性,“大名”在自己藩国的实权和对德川幕府的某种独立性,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严格的*集权制。这样,地方诸侯不仅不是拱卫*的力量,反而可以利用他具有的某种独立性,运用自己在藩国内的*经济实权,组织军队与*抗衡,并打出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良好局面。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君主*和严格的*集权,是明治维新其所以不同于洋务运动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却是在高度的君主*和*集权之下进行的。中国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各地总督、巡抚、提督等军政长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这样,在洋务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 支柱。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的运动,洋务派的即使很微弱的努力,也既受到皇帝的*,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连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也感叹道:“都中群议*谋及远大”。
而且,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同种族统治结合在一起。清朝*政权——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名义是满汉平分,实际上主要权力均在满员之手。地方政权——各省督抚满员常占十之六七。全*政大权全为满员掌握。曾国藩由于*太平军有功,得到清廷的青睐,是被付与大权的第一个汉人。汉人掌大权,不仅满人担心,就连一些软骨的汉人也认为不可。汉军机祁□藻向咸丰帝献媚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经这一提醒,从此坚守惯例,不敢深信曾国藩,专指望琦善、托明阿、德兴阿、和春等满族将领来维持那迫近灭亡的清王朝。满清统治者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安危,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首先被神经质的同反满联系起来,而加排斥和非议,因此,任何进步的努力都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