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2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25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形容中国读书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话。在科举取士的时代里,只有进业中举,才能够步入升官发财的坦途。于是天下的读书人莫不终其一生,埋头于八股文章,什么进德修业的理想,都在追求名利的*之下丧失殆尽了。《儒林外史》就是暴露知识分子的丑陋面貌和官场黑暗、社会炎凉的一部讽刺小说。一个务农的子弟,终生以孝道奉养双亲,终日待人以礼,夜夜苦读诗书,有朝一日获得提拔高中状元,从此便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种例子,是戏曲小说中最常见的故事背景,也是《儒林外史》所描述的典型之一。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表现过去的读书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读书人也就是高居士农工商之首的儒士,而这也正是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当中的主角。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个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应该是救国救民,为天下苍生尽一己之力,因此*舞台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然而在明清两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但是当科举制度过于僵化,不仅命题范围狭小,而且讲究所谓八股格律,使得科举成为文字的游戏,就已难选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考生专就应试的科目用功,也难培养真正的能力。虽然八股取士的弊病如此大,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几乎统统陷人科举的泥淖里面了!《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在这个时代悲剧中载沉载浮的读书人。作者吴敬梓以婉曲讽刺的手法,写出正史所不及记载的、另一面更真实的人性历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25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描写了清代初期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并且把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放在清初封建统治阶级所实行的对待士人的策略背景下加以表现,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清代初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新朝统治,对广大士人采取了怀柔与*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恢复八股科举考试,广开仕路,用功名利禄引诱士人,消弭其敌视新朝的情绪;同时尊崇程、朱理学,用君君臣臣的封建等级思想牢笼士人,使得他们俯首贴耳,听命于新朝。另一方面搜罗*,凡有收藏、刊刻、流布具有“异端”思想书籍的官绅士人,无不受到严厉*;同时,频兴文字之狱,凡诗文中有犯禁忌之处,作者无不被捕、抄家、充军甚至屠戮全族。在吴敬梓生活的五十四年中,重大的文字案件,如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雍正三年的《西征随笔》案、四年的查嗣庭试题案、六年到十年的吕留良案、乾隆六年到七年的谢济世注书案、七年的陆生柟史论案、十六年的王肇基献诗案。一时恐怖气氛弥漫全国,朝野上下、*士子,无不栗栗危惧。《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就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中。吴敬梓通过对不同类型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实行这种软硬兼施的*的恶果,即一些知识分子不择手段地追求功名利禄,思想贫乏,灵魂卑劣,从而造成学术的凋敝。作品一开始就点明“一代文人有厄”,从小说的具体情节来看,无论是怀柔还是*,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一场厄运。从怀柔方面来看,由于科举制度的恢复,一般士人终生埋首于高头讲章,以求一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26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在浩瀚的文学长廊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辉。本书为清代吴敬梓所著。在书中刻画了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了当时的贪官污吏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同时还通过对少数任务的客户,守护住了人性的坚守。本书对人物的刻画细腻而深刻,采取了高超的讽刺手法,让本书成为了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一部佳作。除此之外本书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译为了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进行传播,并获汉学界盛赞,甚至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