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2: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55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55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后所作。他在《李白与杜甫》中明确指出:“李白于至德二年流放夜郎,干元二年因关内大早,在途中(巫峡)即遇赦,因而特别兴奋,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一唐人绝句杰作。”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已过”二字来看,这首诗“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荆州时做的”,隐隐流露出遇赦的喜悦。李白《上山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山峡》与《早发白帝城》在作品基调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表现的是“流窜的愁苦”,作于遇赦前不久;后者则蕴含着遇赦后的喜悦之情,作于遇赦后不久。在复旦大学所编的《李白诗选》一书中,也指出《早发白帝城》作于开元二年,是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遇到大赦,在返归江陵的途中所作。
一些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此诗是作者年轻时所作。
唐怀远在《〈早发白帝城〉写作时间质疑》一文中提出此诗是“李白出蜀后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以安陆为立身之地并开始第一次漫游生涯时写的”。首先,从诗的题目看。《早发白帝城》亦称《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而“下”字就是“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诗的题目就是指从白帝到江陵之意。“朝”是早晨,亦有起初之意,“‘朝发’者,当初发之谓也。”从这个角度看,此诗是李白以回忆的口吻来创作的。其次,从诗的内容看。据《说文》解,“还”为“复”之意,那么“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还”字就是指“到”、“归”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江陵深厚的“归乡”之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也指出:“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从上述两点看,诗人是通过回忆艺术地再现了三峡的奇观,是李白二十几岁时“壮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生动写照。此时,李白正值风华正茂,因此诗中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感。这首《早发白帝城》与他放逐后的其他诗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基调。王瑶在《李白》一书中指出:《早发白帝城》是李白25岁时“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56
《早发白帝城》就完美地体现了这种风格,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但是,长期以来,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众所周知,这首《早发白帝城》又名《下江陵》,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流丽飘逸,自然天成,“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后人对此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据《唐宋诗醇》载:“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i殊觉自在中流。”吴昌琪《删订唐诗解》也指出:“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这首诗流传甚广,但此诗究竟写于何时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