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1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8 01: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0 07:05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
①传统习俗的含义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传统习俗的影响与地位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传统建筑的含义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传统建筑的影响与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传统文艺的含义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影响与地位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的含义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②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传统文化对国家与个人的作用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关系的内容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关系的要求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文化形态的过程。
②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
②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②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要求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2)重要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A.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B.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B.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主要途径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吃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④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A.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B.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民族文化创新的成果。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B.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封,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1.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1)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2)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存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祝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0 07:04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
①传统习俗的含义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传统习俗的影响与地位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传统建筑的含义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传统建筑的影响与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传统文艺的含义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影响与地位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的含义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②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传统文化对国家与个人的作用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关系的内容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关系的要求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文化形态的过程。
②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
②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②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要求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2)重要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A.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B.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B.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主要途径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吃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④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A.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B.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民族文化创新的成果。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B.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封,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1.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1)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2)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存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