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3:4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1:57
1、分封不同
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兄弟,受封后会称为王爷,亲王是受封地位最高的王爷,能受封亲王的必是皇亲国戚。
侯爷多半是因为某一方面功绩,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而伯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地位也低于王爷。
2、权力不同
王爷手上没有实权,但是有一定的兵权。侯爷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不能世袭,除非有皇帝的敕封。有一定权利,却无兵权。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听命于诸侯。
3、世袭制不同
王爷沿用世袭制,王爷的嫡子可以继承爵位。而侯爷无特别敕封的话,是不享受世袭权利的。伯爵可以世袭,虽然不是代代降等,但封爵之初就规定了可以世袭多少代。
扩展资料
伯爵在明朝属于异姓爵位,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伯爵岁禄如下: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但有的伯仅当侯爵俸禄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禄与侯等;至永乐初,规定伯之禄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阶勋皆与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清朝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乾隆十六年定制,分为二十七等:伯爵是其中一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等, 伯爵属于超品,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岁支俸禄如下: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 、二等伯485两 、三等伯460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1:57
区别如下:
1、封赐不同
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兄弟,受封后会称为王爷,亲王是受封地位最高的王爷,能受封亲王的必是皇亲国戚。
侯爷多半是因为某一方面功绩,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而伯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地位也低于王爷。
2、权利划分不同
王爷手上没有实权,但是有一定的兵权。侯爷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不能世袭,除非有皇帝的敕封。有一定权利,却无兵权。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听命于诸侯。
3、世袭制不同
王爷沿用世袭制,王爷的嫡子可以继承爵位。而侯爷无特别敕封的话,是不享受世袭权利的。伯爵可以世袭,虽然不是代代降等,但封爵之初就规定了可以世袭多少代。
扩展资料:
王爷分封制度: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
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1:58
''王爷”和“侯爷''、''伯爵”在分封和世袭和权力制度上存在差异。
权利划分的不同。
王爷手上没有实权,但是有一定的兵权。侯爷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不能世袭,除非有皇帝的敕封。有一定权利,却无兵权。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听命于诸侯。
2.是否世袭制。
王爷沿用世袭制,王爷的嫡子可以继承爵位。而侯爷无特别敕封的话,是不享受世袭权利的。伯爵可以世袭,虽然不是代代降等,但封爵之初就规定了可以世袭多少代。
3.封赐的条件。
王爷有异姓王和同姓王,同姓王是皇帝的亲戚,儿子,比如朱元璋做皇帝时,他的儿子朱棣就是燕王,唐高祖李渊当皇帝时儿子李世民就是秦王等。而侯爷多半是因为文成武德某方面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地位低于王爷。
扩展资料:
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二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
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1:59
“王爷”和“侯爷”在分封和世袭和权力制度上存在差异,各个朝代对王侯的分封也不尽相同,周朝时,诸侯分封是最多,随着朝代更迭,帝皇越来越倾向于皇权集中,对王权的分封慢慢变少,尤其在明清时代,下面就以明清时代说明他们的差异。
1、封赐:
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兄弟,受封后会称为王爷,亲王是受封地位最高的王爷,能受封亲王的必是皇亲国戚;
而侯爷多半是因为某一方面功绩,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
2、世袭
王爷沿用世袭制,王爷的嫡子可以继承爵位;
而侯爷无特别敕封的话,是不享受世袭权利的。
3、权力:
明清皇帝为了皇权的稳定,王爷一般无实权,但是拥有有限的私兵权(在数量上有严格*);
侯爷有一定的实权,但是无兵权。
明清时代皇权的集中达到顶峰,在此之前的朝代中,王爷的封赐并不一定是皇亲国戚,尤其是乱世朝代,皇帝为了笼络贤能而大加封赏而产生众多的王。比如唐太宗封薛仁贵为平辽王。
扩展资料:
“王”:封建时代封爵的最高一级。
“侯”:古代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有诸侯的通称。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1:59
能够封王的一般都是直系宗室,也就是说,一定是皇帝的儿子或兄弟,然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亲王和郡王。亲王比郡王品级高。除了清朝以外,封王的皇子都会外放,有自己的封地并受到朝廷节制,无诏不得入京。在封地内就是最高地主,每年税收的多少上缴朝廷,剩下的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