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49
东巧式铬矿床为产于*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中段的蛇绿岩型铬矿。该蛇绿岩带形成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侵位于中下侏罗统木岗日群复理石建造中。含矿岩体以斜辉辉橄岩为主,并含较多纯橄岩条带(透镜体),矿体分布于纯橄岩-斜辉辉橄岩杂岩相中,并与纯橄岩关系密切,属蛇绿岩型地幔岩局熔改造亚型铬矿。铬尖晶石成分为铬铁矿,多为冶金级铬矿石。该带已发现多个铬矿矿产地,其矿石成分略有差异,相对而言,东巧高铬、低铁、依拉山低铬、高铁、丁青西高铬,本节以此3个小型铬矿床为例,阐述东巧式铬矿成矿特征。
一、*安多县东巧铬矿床
(一)概况
东巧铬矿床位于*安多县城西南18km处,距青藏公路安多站94km。中心地理坐标东经:90°40'00〞北纬:32°02'20〞。现已发现铬矿体(矿化点)130余处,矿体具有数量多、规模小、成群出现,分段集中特点。矿石Cr2O3平均含量为48.0%,Cr2O3/<FeO>为3.78,矿床工业类型属冶金级块状铬矿床。截至1993年,探明 B+C+D级铬矿石储量45.8万吨(其中C级26.8万吨,D级19.0万吨),为小型规模,属蛇绿岩型-地幔岩局熔改造亚型铬矿。
1956年,青海石油普查大队黑河中队在进行1/50万概查时,发现了东巧超基性岩体。1959~1965年,先后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及原*地质局等单位,在该地区进行了较详细的找矿工作。1966年原地质部组织会战队伍,开展了大规模铬矿找矿勘查工作,1969年,地质部*第二地质大队,提交了《*安多县东巧铬矿区17号矿群储量详查报告》,经储委批准表内储量,C级25.4万吨,D级16.7万吨;1971年11月该队又提交了《*安多县东巧铬矿区4、6、8、9矿群储量详查报告》,批准储量C级0.14万吨,D级0.23万吨。历年来东巧铬矿区共投入主要实物工作量:1/5000地形地质测量26km2;1/5000重、磁法测量26km2;岩心钻探10743.13m;浅井455.10m;槽探3270.0m3。分析测试样品191件。
该矿1967年由*自治区工业局“东方”矿筹建,设计露天开采,1979年投产,年产3~5万吨矿石。1984年采矿结束,实际采矿石34万吨,矿体形态、规模、总量变化不大,误差率为-6.3%。
(二)岩体地质特征
1.区域控矿条件
东巧超基性岩体位于横贯藏北高原、分割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大致东西走向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段偏东部位。沿主断裂南侧发育了一系列次级断裂带,含铬矿的东巧、依拉山、切里湖等超基性岩体即受此断裂系统控制(图3-2)。据《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徐志刚等,2008),应属于班公湖-怒江Cr矿Ⅲ级成矿带(J)(Ⅲ-40)。
图3-11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中段超基性岩体分布示意图
(据夏斌等,2008)
1—板块缝合线;2—逆冲断层;3—蛇绿岩片(超基性岩体);4—采样点
作为缝合带的主要标志,出现一系列东西向展布的近线状蛇绿岩碎块构成的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西起班公湖,向东经改则、东巧、那曲至丁青,转向南南东,进入滇西,全长1800km以上,西部最宽可大于20km,向东变窄。带内共发现基性-超基性岩体群113个,多以构造岩片侵位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复理石建造中(*地矿局,1993);上部被下白垩统砂砾岩不整合覆盖(*自治区区域矿产总结,1994)(图3-11)
对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限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夏斌等(2008)对东巧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进行了SHRIMPⅡ锆石U-Pb法测年,获得辉长岩年龄为187.8±3.7±4.07Ma,早于侏罗世晚期;邱瑞照等(2004)在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层状辉长岩中采样测得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Ma;K-Ar年龄为140±4.07Ma和150.3±3.60Ma。班公湖-怒江东南段丁青南辉长岩糜棱岩的40Ar/
2.岩体特征
东巧超基性岩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东西长28.5km,南北宽2km左右,最宽处可达4km,呈透镜状,面积约60km2。北侧紧邻羌塘地块,南侧携江措、蓬错、那木错等蛇绿岩片衔接拉萨地块北缘,向东与索县—丁青—嘉玉桥一带的蛇绿岩相连,向西紧接改则-班公错蛇绿岩带(*地矿局,1994)。因构造肢解,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罕见,但组成蛇绿岩的各类岩石单元均有出露。岩体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仅存数百米宽的“蜂腰”,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图3-12)。岩体主要由局熔残余地幔橄榄岩(变质橄榄岩)组成,东巧有工业价值铬矿主要产于西部岩体中,该岩体面积约45km2,西段大致可分两个岩相带:中部为纯橄岩-斜辉辉橄岩岩相带,由纯橄岩和含纯橄岩透镜体的斜辉辉橄岩组成;两侧全部由斜辉辉橄岩组成,南侧斜方辉石含量一般为10%~15%,北侧辉石含量增多,可达15%~25%。东段可划分为3个岩相带:(Ⅰ)纯橄岩岩相带,由两个不相连的纯橄岩体组成,偶有矿化,但少有工业矿体;(Ⅱ)纯橄岩-斜辉辉橄岩岩相带,纯橄岩与斜辉辉橄岩交替混杂出现,主要工业矿体均赋存于此岩相带中;(Ⅲ)斜辉辉橄岩岩相带,以纯橄岩显著减少、斜辉橄榄岩数量明显增多为特征,仅有零星矿体出现。显然,斜辉辉橄岩为主含较多纯橄岩透镜体地段(图3-12,图3-13)是矿化有利地区。
区内各类岩石蚀变较强,以蛇纹石化为主,少见原生矿物残晶。岩体边缘常有绢云母化、褐铁矿化。
超基性岩岩石化学成分富镁,贫CaO、A12O3,MgO接近端元。稀土元素:LREE富集,Eu负异常。以上岩石化学成分,代表了熔融程度较高的产物,反映了富铬型岩体的共同特征。
(三)矿床特征
东巧岩体共发现矿体130余处。矿体长度大于20m的仅占12%,小于5m的占75%,具有数量多,规模小、成群出现、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特点。全区大约有26个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根据矿体产出部位可划分两个矿带、5个矿群,其中以17矿群最为重要,研究也最为深入。
Ⅰ号矿带:为西岩体主矿带,近东西向分布,区内主要工业矿体(包括Cr17、Cr107 及Cr105)均分布于此带中,含矿岩相以斜辉辉橄岩中出现密集纯橄岩带为特征;
Ⅱ号矿带:位于东岩体纯橄岩岩相带,北西向,包括东岩体的4、8、9矿群,岩相分带标志不明显,矿体规模有限;矿化带,仅限于纯橄岩岩相带中。形成小矿体和矿化。
17矿群,由4个较大矿体(Cr17-1、Cr17-2、Cr105、Cr107)和一些小矿体组成(图3-12、图3-13),多为富矿体,以豆荚状、透镜状为主,小矿体有时呈不规则团块、矿巢、矿束;贫矿则为浸染状矿石,与围岩呈过渡关系。矿石Cr2O3平均含量为48.0%,Cr2O3/<FeO>为3.78。该矿群钻孔控制深度已达542.92m,矿体(群)一般赋存于150~250m之间,深部未发现新盲矿体和密集纯橄岩带。
矿石常见他形-半自形晶结构、碎裂结构、碎斑结构交代结构、网脉状结构及塑性变形结构。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反斑杂状构造、斑点构造、豆状-瘤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等。矿石自然类型以致密块状和准致密块状矿石为主,其次为稠密浸染、中等浸染、稀疏浸染状矿石。少量斑杂状、反斑杂状及条带状矿石。矿体边缘常发育一薄层纯橄岩外壳(俗称矿衣或鸡蛋壳),其厚薄与矿体大小无关。
图3-12 东巧超基性岩体地质图
(据*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队,1980,简化修编)
1—第四系;2—新近系—第四系(N—Q)砂砾岩、泥岩及古近系砂砾岩(E);3—白垩第(K):K2红色砂砾岩,K1生物灰岩、钙质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底砾岩,砂岩含大量铬矿砂;4—侏罗系中统灰岩夹变质砂岩及安山玄武岩;5—三叠系板岩,千枚岩夹中基性火山岩,6—高辉方辉橄榄岩;7—低辉方辉橄榄岩,8—纯橄岩;9—碳酸盐化超镁铁岩;10—铬矿体(点);11—不整合界线;12—铬尖晶石及绢石流面产状;13—地层产状;14—推测断层;15—岩相界线;16—剖面位置;17—岩相带编号;18—大型纯橄岩体编号
图3-13 东巧17号矿群矿体(A—B剖面)纵剖面图
(据*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转引自鲍佩声等,1999)
1—第四系;2—方辉橄榄岩;3—纯橄岩;4—铬矿体;5—勘探线及编号;6—钻孔
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富铬尖晶石(属铬铁矿),微量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赤铁矿、镍黄铁矿、针镍矿和微量金刚石、碳硅石、刚玉、铂族元素及自然元素矿物等。1975~1980年,朱明玉等对东巧铬矿伴生Pt族矿物的物质成分、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27个岩石样品、59个矿石样品的分析结果统计,纯橄岩中Pt族元素平均含量为0.0191g/t,斜辉辉橄岩中Pt族元素平均含量为0.0251g/t,而铬尖晶石(镁质铬铁矿)中Pt族元素平均含量高达0.97g/t,显然,Pt族矿物主要富集于铬矿石中。Pt族元素的成分主要是Os、Ir、Ru,其次为Pt、Rh,Pd甚微,其比例为Os:Ir:Ru:Rh=51:28:6.19:1.4。已发现Pt族矿物17种,含铂矿物两种,主要呈Pt族元素金属互化物(如饿铱矿、钌铱饿矿等)出现,亦有部分 Pt族元素的硫化物、砷化物、硫砷化物(朱明玉,1983)。此外,还在东巧17号矿体75-2A-1号样品中发现了新矿物“自然铬”,该矿物形态有薄片状、厚板状、粒状等,3个颗粒的电子探针分析平均值为:Cr=100.63%,X光粉晶分析确定其为等轴晶系,a0=2.889(朱明玉等,1981)。
铬尖晶石化学成分,纯橄岩中的附生铬尖晶石化学成分变化最大,可以由富铝端元变为富铬端元,反映了纯橄岩有多阶段形成的可能,初始时低度熔融表现为富铝,当熔融程度更深时,则向富铬发展。以29个样品分析结果(鲍佩声等,1999),造矿铬尖晶石Cr'(铬铝比值)变化较小,一般在70~80之间,(比值高反映地幔岩的熔融程度高),Mg'(镁铁比值)较高,可达到60~75,远远高于岩石中的副矿物铬尖晶石(Mg'43~64),Cr2O3/<FeO>=3.60。
矿石的脉石矿物有蛇纹石、绿泥石、绢石、皂石及少量镁铝石榴石、碳硅石。
矿体地球物理场特征,表现为重力高,强度约0.1×10-5~0.3×10-5m/s
(四)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模式
东巧没有获得铬尖晶石成矿年龄数据,其成矿年龄仅依据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形成时期推断。
蛇绿岩型铬矿的成岩、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1)岩石圈拉伸、地幔上涌,随温度、压力的降低,原始地幔局部熔融,形成“晶隙熔浆”,该“熔浆”逐步汇集并从固相中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岩浆囊”并与固相残渣间存在一种局熔交代作用—橄榄石化作用。经减压,岩浆囊向SiO2饱和方向发展,在适当的地区形成斜辉辉橄岩(代表局熔残渣)中的纯橄岩透镜体(纯橄岩条带)。
2)原始地幔岩的减压局熔、析出Cr2O3是铬矿成矿的物质来源,地幔剪切流变是铬矿富集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存在的挥发分起到一定的萃取富集作用。
3)地幔剪切流变体,受围岩的形态、与地幔上涌中心的距离不同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流动形式和不同的流速,决定了矿带中矿体不均匀分布,形成成群出现、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
4)成矿后的大型逆冲构造是含矿岩体到达地表的原因,也起到改造和破坏矿体的作用。
5)多层次、多类型、多尺度的构造变形铸造了十分复杂的矿床面貌。这对于认识豆荚状铬矿的成矿规律和进行勘查都带来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建立本矿床的成矿模式(图3-14)。
(五)找矿方向
1)超基性岩体的规模不能太小,寻找局熔改造程度较高的“残渣相”岩石(斜辉辉橄岩-少量纯橄岩)组合地段;
2)研究蛇绿岩套火山岩性质,寻找曾有过高热流活动构造部位的“遗迹”;
3)通过岩体地球化学性质分析,一般来说m/f值在9~11±最有利于成矿。对造矿铬尖晶石成分类型做出大致判断,“低铝型”岩体可望寻找比较优质富铬的冶金级矿石。
4)剪切流变作用是最终形成铬矿富矿床的必要条件。
二、*那曲县依拉山铬矿床
依拉山铬矿床位于*那曲县郭嘉乡,距县城 13km。地理坐标:东经 92°03'00〞,北纬31°28'00〞。
1969年国家计委地质局航空物探测量队902队通过航磁异常检查发现。1972~1976年*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对依拉山铬矿床开展了详查地质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12016.81m(94个钻孔),求得C+D级矿石储量20.96万吨,其中C级储量为6.86万吨,找矿深度为340m。查明铬矿平均品位Cr2O3:34.8%;Cr2O3/<FeO>=3.60。由于藏北气候条件恶劣,交通运输不便,至今未正式开采。近年来民采较盛。
图3-14 东巧铬矿床区域成矿模式图
(据*自治区地调院铬矿成矿规律课题组,2012)
(一)区域地质背景
依拉山超基性岩体产于班-怒蛇绿岩带中段南侧(图3-15)。藏北地块奇林湖-那曲-沙丁拗陷带内,受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侵位于侏罗系上中统的浅变质岩(主要岩性以泥质、钙质粉砂岩、安山角砾岩、灰岩)中。岩体北界东段间10~70m厚的构造角砾岩带,与围岩皆呈断层接触。岩体西段边界被第四纪覆盖。
(二)矿区地质特征
依拉山岩体为一个被肢解的蛇绿岩块,出露长约13km,最宽处约2km,总面积约17km2。长宽比约为7:1左右,岩体总的走向为70°~80°,东西两端略有拐折,西端走向约50°,东端走向约60°,平面上呈一反S型;倾向南东,倾角较陡,约60°~80°,为一向南东陡倾的单斜状岩体(图3-15)。
成岩后的次生构造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断裂、挤压破碎和片理化等现象。断裂以走向10°~15°最常见。断裂长数十米至一、二百米,断距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挤压破碎及片理化带则多与岩体的延伸方向大体一致。岩体主体由斜辉辉橄岩(约占60%)、纯橄岩(约占20%)组成,含少量斜辉橄榄岩、辉石岩、橄长岩、含长-斜长单辉辉橄岩等组成。铬矿体主要产于斜辉辉橄岩和纯橄岩接触部位。岩石均已蛇纹石化,局部地区受后期风化淋滤作用和热液活动影响,硅化、碳酸盐化也较为强烈,地表上有比较明显的标志。
岩体东段和中段岩相分带较明显,西段被第四系覆盖,岩相分带较差。由地幔变质橄榄岩的斜辉辉橄岩和纯橄岩构成两个岩相带,犬牙交错,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呈相变过渡关系。在依拉山主峰周围,有堆晶岩出露,岩性为辉石岩、橄长岩、含长-斜长单辉辉橄岩等,厚约80m,与下伏斜辉辉橄岩为断层接触(鲍佩声等,1999)。此外。岩体中混入较多中、酸性侵入岩岩块,分布于岩体的中部和南侧,外来岩块多出现于斜辉辉橄岩中,纯橄岩中则很少见。
图3-15 依拉山矿区地质图
(据鲍佩声等,1999)
1—第四系;2—侏罗系砂页岩;3—花岗岩;4—石英闪长岩;5—辉长岩;6—安山岩;7—安山质火山角砾岩;8—纯橄岩;9—低辉方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10—高辉方辉橄榄岩(斜辉橄榄岩);11—含长低辉方辉橄榄岩;12—透辉石岩;13—硅化碳酸盐化超镁铁岩;14—铬矿体;15—地质界线;16—实测断层;18—推测断层
(三)矿床特征
依拉山超基性岩体内铬矿点和矿转石点(区)分布普遍,大多分布在纯橄岩岩相带和斜辉辉橄岩岩相带接触带的两侧,与纯橄岩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有两个矿群和8个零星矿点,矿体以规模小、形态复杂为特点。
Ⅰ矿群位于岩体东段北部,距岩体北部边界130~150m,处于岩体从东段到中段由窄变宽的膨大部位。矿体集中成带分布于纯橄岩岩相带的顶部,与斜辉辉橄岩岩相带的接触带附近。共发现有23个矿体,自西向东依次向北呈雁行状排列,构成矿带。在剖面上常呈叠瓦状出现。矿体由西向东倾伏,倾角约30°,矿体形状以不规则透镜状为主,长、宽、厚比大多为10:8:1到30:28:1之间,个别可达50:50:1以上。走向为50°~80°,与矿带走向基本一致,倾向南东,倾角40°~70°;矿体规模相差悬殊,最大者为Cr23号矿体,长约143m,延深约155m,厚约8.4m。一般矿体多为长20~40m,厚1~5m左右(图3-16)
图3-16 依拉山Cr23号矿体钻孔剖面图
(据*地矿局地质五队,1976)
1—第四系;2—纯橄岩;3—斜辉辉橄岩;4—铬矿体及编号
Ⅱ矿群位于岩体中段偏北部,共发现有5个矿体,零散分布在纯橄岩与斜辉辉橄岩两个岩相带的接触带两侧。矿体形态以规模不大的似脉状矿体为主。产状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走向50°~80°,倾向南东,倾角33°~73°;另一组走向10°~37°,倾向南东,倾角64°~79°。
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铬铁矿,在铬尖晶石晶粒中常见不等粒的橄榄石微晶或已蚀变为蛇纹石的晶粒包裹体,其他金属矿物尚有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针镍矿及Pt族元素矿物。脉石矿物:以蛇纹石为主(橄榄石残晶少见),其次为绿泥石、碳酸盐及少量皂石、绢石、偶见铬石榴石、铬绿泥石、滑石、水镁石、磷灰石、镁铁云母等,均分布于铬尖晶石的周围。
依拉山铬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中等浸染状和稠密浸染状矿石,次为致密块状矿石和少量稀疏浸染状矿石,另外,还常见豆状矿石和少量条带状矿石。
依拉山超基性岩的蚀变作用较强,主要为蛇纹石化作用,次为硅化-碳酸盐化作用与水镁石化作用,还见有少量叶蛇纹石化作用、滑石化作用及粘土化作用。其中蛇纹石化作用十分强烈,并进行得十分彻底,发育于各种类型的超基性岩中;硅化、碳酸盐化作用在岩体内发育比较普遍,其成因主要与构造作用和后期热液作用有关,部分可能与表生作用有关。
(四)矿床成因机制
依拉山与东巧铬矿同属蛇绿岩型铬矿,其成矿作用大体相同,可以概括为:通过原始地幔岩的局熔改造作用,原来分散束缚在地幔岩中成矿元素被释放出来,经过进一步选择和集中形成铬矿。岩石中的附生铬尖晶石可视为典型的局熔矿物,而造矿铬尖晶石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选择和集中。但由于所受构造作用的不同,截取部位也不尽相同,因此依拉山和东巧两个铬矿床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依拉山后期破坏作用更为复杂(图3-17)。
图3-17 依拉山成矿模式图
(*自治区地调院铬矿成矿规律课题组提供,2012)
三、*丁青县丁青西铬矿床
丁青西铬矿床位于*丁青县102°方向35km处,属丁青县沙贡区,距那曲-昌都公路5km,交通方便。地理坐标:东经:95°19'13〞,北纬31°19'47〞。含矿岩体地处高山区,海拔5000~5200m,高差800~1000m。
1967~1971年,原四川地矿局108队在此开展普查工作并提交普查报告,求得C1级储量268.84t,C2级储量429.52t,估算地质储量30万吨,为一小型矿床。
(一)区域地质概况
丁青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东段、由东西向转折为南东向的拐折部位(参见图3-2),分东西两个岩体,相距8km,展布方向受班-怒缝合带控制,铬矿产于西岩体中(图3-18)。
图3-18 丁青超基性岩体区域地质略图
(据李秋生等,1996)
(C-P)s1:一石炭系—二叠系苏如卡岩组;AnCJY—前石炭系嘉玉桥群;J2d—中侏罗统德极国组;J2YS—中侏罗统雁石坪群;Oph(T)—三叠纪蛇绿岩片;Oph(J)—早侏罗世蛇绿岩片;y—白垩纪花岗岩
1—花岗岩;2—镁铁杂岩;3—堆积岩;4—变质橄榄岩;5一怒江蛇绿岩残片;6—地质界线;7—不整合界线;8—断层;9—角岩化带;10—宗白蛇绿混杂岩位置
区内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大断裂,索县-丁青大断层即其中之一,走向一致并向北东逆冲,蛇绿岩片侵位于上三叠统浅变质砂板岩、灰岩地层中,与地层呈断层接触。上覆白垩系紫红色砂粒岩、页岩与古近系—新近系粘土质页岩、沙砾岩、泥灰岩。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丁青西岩体地跨类乌齐和丁青两县,长85km,宽2~6km,面积约300km2,是班-怒蛇绿岩带中最大的岩体。具变质组构的方辉橄榄岩在拉根拉出露最宽约7km,呈长条状,走向北西-南东,与区域构造一致,为一个南缓北陡、倾向北东的单斜岩体,被第四系覆盖较多。
岩体80%由斜辉辉橄岩(约占60%)和纯橄岩(约占20%)组成,并含有较多辉长岩、闪长岩、安山岩等外来岩块(5%)。
岩体可分3个岩相带:北部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岩相带,很少见纯橄岩和铬矿;中部纯橄岩斜辉辉橄岩(含少量斜辉橄榄岩)岩相带,带内纯橄岩条带较多、矿化普遍,主要矿体产于该岩相带内,如Cr132、Cr131、Cr115、Cr112等;南带为含一定数量纯橄岩的斜辉辉橄岩岩相带,矿体较多并赋存于纯橄岩条带中,如Cr412、Cr459等。岩相带之间呈过渡关系。
岩体M/F比值较高,为8.85~11.50之间,平均10.99;NiO含量为0.30%~0.42%之间,与地幔岩平均成分接近;Cr2O3含量为0.40%~0.56%,明显高于地幔。
区内共发现矿体180多处,与纯橄岩关系密切,亦有成群、成带分布,大致可分3个矿段集中。
矿体规模一般较小,最长16.67m,厚1.8m(Cr131-1),在钻孔控制的15m深度内,还发现5个小盲矿体。矿体形态有透镜状、豆荚状、似脉状、条带状、不规则状等,块状矿石与围岩接触界线截然并常有纯橄岩矿衣。
矿石矿物成分为铬尖晶石,含少量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蛇纹石,少有原生矿物残晶。其次有少量绿泥石、滑石、碳酸盐类矿物,偶见铬云母、石榴石等矿物。
矿石自然类型以中等-稠密浸染状矿石为主,致密块状矿石次之。
矿石品位变化较大,Cr2O3含量可由33.48%~48.70%,铬铁比Cr2O3/<FeO>为2.83~3.86。铬尖晶石属镁质铝铬铁矿,高铬高铁矿石平均化学成分为Cr2O347.51%、A12O312.10%、SiO24.85%、<FeO>13.19%、MgO19.10%、CaO0.22%、MnO0.15%、NiO0.16%。Cr2O3/<FeO>=3.60。
(三)成因探讨
丁青铬矿床工作程度较低,但根据其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岩体的岩石组合特征,可以推断丁青与东巧、依拉山等铬矿床具有类似的成因。
韦振权等(2007)认为,丁青蛇绿岩是“非层序”的蛇绿混杂岩,混杂其中的岩石未必都是蛇绿岩成员,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和辉长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来自地幔深部的“热点”作用有关。混杂岩中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形成于洋中脊(洋内弧后盆地扩张中心),而构造侵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斜辉橄榄岩,Mg高,贫A12O3、CaO及TiO2,REE强烈亏损,代表中等至较强亏损的残留地幔,是已经亏损的地幔再次熔融后留下的残留物,代表了洋内岛弧的基底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