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磨是对偶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10:3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15
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15
对仗就是对偶句
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仗有多少种?
对仗有二十七种。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一、格律论对
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
(二)宽对
(三)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
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二、变格论对
任何格律都不是铁板一块,否则就会束缚实际创作。对联的对仗也存在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四)借对
(五)自对
(六)蹉对
三、联意论对
一副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组成。从上、下联联意的相互关系看,存在着并立、对立、顺连三种方式。人们习惯称之为正对、反对、串对。
(七)正对
(八)反对
(九)串对
四、内容论对
(十一)事对
五、句式论对
(十二)单句对
(十三)双句对
(十四)多句对
五、语体论对
对联的语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韵文体,一是散文体。从语体看对仗,可分为韵文对与散文对。
(十五)韵文对
(十六)散文对
六、特例论对
对联大观园中,还存在一些特例。它们并不符合对联的定义,不具备对仗的某些关键要素,但因其是有意破格,构思奇巧,意味深长,故仍视为对联,甚至目为奇联巧对。
(十七)羊角对
(十八)无情对
(十九)拙形对
(二十)少字对。即故作字数不等。如讽袁联:
(二十一)同字对。上下联全部重字。
(二十二)缺字对
(二十三)非字对。
? ?? ???
! !! !!!
?
!
算式联:1999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去世,享年仅63岁。为纪念这位大师,有人作了如下一副“算式联”:
1+2;
7×9。
上下联均为算式。上联“1+2”,是指哥德*猜想中的“1+2”命题。这是陈景润以毕生精力攻克的一个世界数学难题。这个“1+2”,早已成陈景润先生的象征。下联“7×9”,七九六十三,既表明他的享年,同时也是痛悼大师英年早逝。
外文字母联:联语中插入外文字母,以表达中文不能表达或不易表达的意义。尚没有看到全部为外文字母的对联。笔者所见,有一副半外文字母联,说的是*时期,某地一位数学教师因工作劳累过度病死,留下一家老小,状况十分可怜。同校一位英语教师,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为XYZ送了君命;
叫 WFS依靠何人?
上联的“XYZ”,是数学中常用的未知数符号。这里借指数学。继而借指数学教学工作。下联“WFS”分别是英语单词“Wife(妻子)、father(父亲)和son(儿子)”第一个字母。
(二十四)倒字对。
(二十五)无字对。
(二十六)哑对。
(二十七)绝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16
对偶,或称对仗,近体诗里常见。它有深一层的根,是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声调,
可以分为平仄两类。这样,譬如甲乙对话,甲说乙懒散,是守株待兔,乙承认,而且说
更甚,是缘木求鱼,这就碰巧形成对偶,因为都是四个音节,而且平仄情况是仄平仄仄
对平仄平平。字有意义,如果相对的字意义也相对,那就两方像是更紧密地并坐在一起,
成为锦上添花。意义怎么样算作相对?我们的祖先喜欢成双或对称,如大的明堂,小的
四合院,再小的一对上马石,一对太师椅,等等,都是用同类的两个相配。语言的意义
相对也是这样,没有走实字对虚字以及名词对动词等的路,而是要求实对实,虚对虚,
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这样,
单音节数目相同,声调平仄两类,再加上其三,意义非一而相类,就形成对偶的3个条件。
其实就实行说,只是两个条件,因为单音节和数目有普遍性,不必记;需要拼凑的只是:
一,声音要平仄相对,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如守株待兔对缘木求鱼,从两个方面衡量
就都合格,声音,上面已经说过,意义呢,是动名动名对动名动名,都一点不含糊。以
上是说对偶的深根。还有浅一层的根,是我们的祖先喜欢骈体,并且至晚由汉魏之际起,
骈体形成并随着时间的下移而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主要表现是扩张。小的是在内部,
如一篇文章,本来可以骈散交错,却渐渐变为通篇骈四俪六。大的是向外部,即侵入其
他文体。这其他文体里当然要有诗。诗里用对偶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诗经》,如“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类,但那不是用力拼凑。魏晋以来,主观
方面是渐渐变无意为有意,客观方面是渐渐变少用为多用,不工整为工整,到初唐以后
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说重要,不说必要,因为不同的体
有不同的要求;就是要求迫切的,也还容许有这样那样的灵活性。以下举例说说近体诗
中使用对偶的常情和灵活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17
对偶句,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成双作对排列成的两个句子。这是汉语里特有的句式。曾在古代的诗赋及骈文里得到高度的发展,排律、律赋和骈文等常常全篇都是对偶句;楹联也是这种形式。律诗、律赋、骈文和楹联等所用的对偶句,两句之中相当的字一般不容相同。律诗与楹联则更要求两句的字都平仄向对,这种对偶在从前特称之为"对仗"。